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采购方直达田间地头 贫困户足不出户摘“穷帽”
“现在对村里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真是太大了,在家就能赚到钱,我们心里真是高兴。”随着4个市派、4个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带来的新理念、新点子、新产业,各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户足不出户摘了“穷帽”,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汶上县南站镇。
见习记者刘帝恩
“看着电视就把钱赚了”
一大早,南站镇王庄村80岁的村民杨思连老人哼着小曲儿来到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扶贫车间。
杨奶奶和大家坐在一起,一边闲聊,一边像穿针线活似地将散在眼前的枝叶组装完备。“我现在没事儿就过来,在这还能和姊妹们拉个呱,还能赚点钱。”杨奶奶说,平日里如果不想来,就把模具带回家组装,按件儿的数量回收,看着电视就把钱赚了。像杨奶奶这样在家就能赚到钱的老人,村里还有十多个,扶贫车间里,年龄最小的也有50多岁。
该扶贫车间是县政府办公室驻王庄村工作组为村内引进的扶贫示范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不能外出务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老弱病残群体。“该项目于2017年4月20日开始运作,我们和婚庆用品公司签订了合同,主要是假花、工艺品等。”王庄村书记王廷周告诉记者,来料加工的工序简单,易于操作,劳动者可以集中制作,也可以家庭制作,车间计件回收,每人每天能获得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收入,成型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此外,该扶贫车间还是周边学校的手工艺品实践基地,学生可来此体验生活,可谓“一举三得”。
“生活都有了乐趣,关键是有事儿干”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南站镇代庄村的拖鞋加工厂。“多亏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要不自己怪无聊哩!我今年72岁了,4个孩子平时都挺忙,一个人挺没意思的。在来车间前,我每天带着收音机,能在村里转悠好几圈,着实没劲儿。”代庄村村民孙福珍告诉记者,4月3日来到车间,感觉生活都有了乐趣,关键是有事儿干,吃饭也比以前香了,孩子们也很支持。
“村里很多老弱病残都安排到车间工作了,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也不用出去打工了,非常方便。”村民张秋云说,自己每天能做7、8百双拖鞋,每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加上家里几亩地的收成,起码衣食无忧,自己很满足。
代庄书记戴洪华告诉记者,拖鞋主要销往江苏扬州,大部分货再出口国外,用作酒店一次性拖鞋。家门口有了扶贫车间,村民得到便利,幸福感也随之增强了。
政府的支持让村民有了“底气”
在田间地头,46岁的南站镇村民杨存运正忙活着给客人摘草莓。在整齐排放的大棚间,一个个蜂箱放置其中。这些蜂箱,就是他的“秘诀”。“我这16亩地,7个大棚里,全是无公害的水果,不打药,不打激素,蜜蜂授粉。”杨存运告诉记者,像这种草莓,口感很好,但没销路不行。在镇街支持下,开办采摘园,除了游客来玩,还有公司专门以不低于15元一斤的价格来进货,让也让杨存运有了“底气”。
4月25日上午,“庭院经济”项目正式启动,在签约会上,山东爱客多集团与南站镇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未来3年,将村民种植的佛手瓜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包办”。这为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也确保了村民“家门口”的利益。在启动仪式上,许多之前犹豫不决的村民,也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李明马凤玲褚静汶上县南站镇代庄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是苍翠的小树和整齐的垃圾箱,粉刷一新的墙壁上彰显着党建和文化的活力,不远处的二层小楼是新建成的便民服务中心,街边房前的村民脸上...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