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诠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78岁刘茂临义务照料九旬老师
□记者王浩奇报道3月15日,何静园在为刘茂临(左)指导书法。□本报记者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胡克潜李明
“来,换只手,要是疼了就跟我说。”“不疼不疼,舒坦着呢!”3月15日夜幕降临,汶上县文庙东邻小院里,灯光下,剪刀的影子一张一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在为另一位白发老人剪指甲,像是一对父子。他们一位叫刘茂临,今年78岁,一位叫何静园,已有90岁高龄,是师徒关系。
刘茂临是汶上县南站镇漕流村人,何静园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两人在2013年相识于县老年大学。当时,退休在家的刘茂临报名参加了汶上县老年大学的书法学习班,认识了虽然已退休,却常去老年大学“转悠”的何静园。刘茂临仰慕老先生的书法,就常去老人家里“开小灶”。时间长了,他发现老人年事已高,却一个人单住,生活上有一定的困难,他决定日后担负起先生的衣食起居,这一照顾就是5个春秋。
“老爹走时,我没端一碗水、没烧一碗汤,想到这里心里就难受。”刘茂临说,1965年,父亲去世时,他正在部队服役,没能尽孝,一直心存愧疚。老爹生前也是文化人,在他小时候就言传身教教育他要存有一颗善心,每年清明时会让他买一对小鸟放飞到天上,买几条小鱼放生到水中。为了尊崇父亲遗愿,也为了自己这颗想尽孝的心,他一直想方设法服务社会上的老人。“何老先生年事已高,又是我的老师,照顾他理所应当。”
“我对老师有特殊的感情。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忙生计,我的小学老师搂着我睡了七天七夜。”刘茂临说,他现在做这些也是表达内心的感恩。虽然何老教他的时间不长,但他每天早上骑行3公里,8点前后来到何老家里,为老人做饭、洗衣服、洗头、剪指甲、洗澡、做家务等,通常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不管是酷暑严冬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按时到老人家里服务。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何静园女儿眼中,刘茂临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春节前的一天,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刘茂临来到何老家中,发现水管全都冻住了。为了能打到热水为老人洗脸、做饭,他冒着严寒跑了七八家,最后在一家洗澡堂借了两桶热水。他驮着热水急忙往回走,了解情况后,洗澡堂的负责人深为老刘的举动感动,追到半路帮忙把热水送到何老家中。
何静园住的小院不大,虽然简陋,但却干净整洁,跨入正堂,炉火温暖、墨香扑鼻。“这都是茂临的功劳,天天无偿伺候我,细心、周到、勤快,是个好人。”在何静园老人眼中,这位比自己小10多岁的学生是个真正的好人。听何老讲,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刘茂临还陪他在县医院看眼睛。刘茂临说,他既把老先生当作父亲来伺候,又当他是良师益友,两人经常探讨书法,还一起外出散步、游玩、参加书法活动等。
“做好事不能一时一事。”刘茂临常说。原来,他早就因为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在全县出了名。此前刘茂临就经常出入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找到生活困难的老人进行帮助。
刘茂临在部队时掌握了一手理发的好技术,2012年开始,他放弃了和儿子去省城居住的机会,留在家乡义务为老人理发。现在他还是100多名敬老院老人及周边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私人理发师”,每月准时上门为他们服务,一服务就是16年。老刘不仅技术好,而且人还很随和,老人们都愿找他理发,每个月都盼着老刘能来。
今年78岁的刘茂临坚持为老人理发,经常一站就是一上午,最多的时候,一天为60多人理发。“入党53年了,咱不能给共产党丢人,不能给党旗抹黑。”刘茂临说,他曾在雷锋所在的部队当兵7年,深受党的教育和雷锋精神影响,在部队曾经一天为战士们做了7床被子。
有一年夏天,刘茂临在汶上县老年公寓遇到一位老人上完厕所后提不上裤子,他就上前帮忙。没想到一件小事让老人记在了心里,不多久,老人居然冒着炎热步履蹒跚地给他送来两个鸭蛋。事后,刘茂临和老人结成对子,定期开展帮扶。刘茂临结交了很多这样的老年朋友,为了方便“老朋友们”洗澡,他还在家中盖了一个小浴室,经常把老人接到家中洗澡。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有生之年快奉献,为人谋福再添寿。”何静园家里挂着自己用楷书写的四句自勉诗。何静园说:“这本是我用来自勉的,现在用到刘茂临身上更合适。”
今年78岁的刘茂临,看起来身体硬朗,“忙活着挺好,要是闲下来,说不定就有这事那事哩。”刘茂临说。
新闻推荐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张玉玲李甜)患者的健康和家属的认可对所有医护人员来说是最高的荣耀。近日,汶上县人民医院骨科收到两面锦旗,感谢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据悉,雷奶奶今年已经90岁高龄了,因为股骨...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