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政策让俺心里有了底”

大众日报 2018-01-19 08:28 大字

梁山“就业扶贫车间”发挥大作用,“小菊花”带领贫困户脱贫。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济宁市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用一件件实事、一点点改变,让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济宁两会前夕,记者深入百姓生活,采写民生故事,反映民生福祉,给“阅卷人”展现一份济宁答卷。

□本报记者王浩奇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崔昊路敦磊

张牙舞爪的飞龙、枝叶繁茂的摇钱树、躬身快跑的黄包车师傅……这几天,庞兆龙的漆包线手工编织品越来越热销,他一个人一天能挣八九十元钱。

庞兆龙是汶上县寅寺镇侯之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8年他因车祸导致双下肢无知觉,落下一级残疾。一家4口人的顶梁柱倒了,25岁的他也连续多年看着无法动弹的双腿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日子看不到任何希望。

近年来,济宁市实施精准脱贫,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两大重点,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长效增收渠道。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提供项目、参与生产、安排就业,对不能劳动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收益等方式帮扶。发展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采取折股量化的方式将扶贫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光伏、电商、乡村旅游,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及时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2017年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08个,在全市创建了50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举办***招聘会、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就地就近就业。全市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28个,其中5家获评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12人。扶持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80处,安置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1000余名。

依据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将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月345—38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70元—810元,3.43万名贫困群众中有2.15万人享受低保五保政策。建立起保健预防、医疗机构减免、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六重医疗保障”,确保贫困群众个人累计负担费用低于医疗总费用的10%。

济宁市坚持扶贫攻坚与扶德育志并重,把思想扶贫摆在首要位置,借助“乡村儒学讲堂”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作用,让贫困群众重拾尊严、重塑信心。立足儒家文化资源禀赋,探索孝老爱亲、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扶贫模式。把开展移风易俗、整治陈规陋习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心工程,喜事每场节约1.5万元、白事每场节约1.2万元。

“扶贫政策让俺心里有了底,越干越有劲。”庞兆龙说,在帮扶干部的开导下,他在网上跟着视频学习了漆包线手工编织技术,做起了漆包线工艺品的营生。在扶贫干部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产品得以推广,现在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妻子外出务工也能增加一份收入。

新闻推荐

单刀赴会、飞车拦贼、千里缉凶 赵洪磊:从警16载,擒犯千余人

本报讯他是一名年轻的80后民警,一直工作在最基层、最前线;他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英勇斗士,从刑警大队到基层派出所,再到特巡警大队、政工室,参加工作16年来,他累计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00余起,查处治安案件8...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