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情继母写大爱

济宁日报 2017-08-05 10:12 大字

■通讯员孟琪张莉

都说继母难当,可汶上县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作为3个农村孩子的继母,20多年来,她用淳朴、博大的母爱,将3个儿子送进了大学,其中两个拿到了博士学位,一个拿到了学士学位。

她就是汶上县中都街道路街社区的李爱玲。

贫中显大爱

1985年5月1日,遭受了婚变打击的李爱玲,经人介绍,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路家的门坎,也走进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天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啊:五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脊像一个凹凸不平的骆驼背,不高的垣墙至少有三处豁口。破旧的院落内杂物遍地,屋内偌大的蜘蛛网从房顶搭到条桌上,床上躺着蓬头垢面年过七旬的老母,3个衣衫褴褛、踏着鞋圈儿的孩子,围着一张3条腿的方桌,呆呆地看着这位新来的“母亲”。丈夫路克珍尴尬地站在屋角一旁。之前李爱玲虽有些心理准备,但不知这个“家”竟然破落、寒酸到这种地步。她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到底是啥滋味儿。突然,还没椅子高的三儿子,摇摇晃晃端来一碗白水,发自内心地喊了一声“娘”。望着久旱枯黄小苗般的孩子们,母爱在李爱玲胸中涌动。她深情地接过水碗,一把将老三搂到怀里,眼泪不由落下。“孩子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娘了”。

中午时分,李爱玲揭开那积有厚厚尘垢的锅盖,为老人烧上一碗飘着油花的蛋汤,为孩子们做了第一顿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从此,她白天做饭洗碗,夜间飞针走线。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赶跑了小院的沉闷和凝重,针针线线缝进了她的真情和关爱。

好媳孝病婆

自孩子的生母1978年病故后,奶奶一手拉扯着3个孙子,寅食卯粮,饥饱不定,破衣烂衫,无人缝连。路克珍为了养家糊口,辞掉人人羡慕的村会计,跟上建筑队搬砖拉灰出苦力。即便这样,家庭生活还是十分的艰难。1980年,镇里招考合同工时路克珍被录取,但工资只有40块钱,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由于老人的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后来逐渐加重,1984年以后便卧床不起,而今年迈的婆婆更是常年患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

李爱玲进门后,第一件事就考虑给婆婆治病,让老人有一个好身体安度晚年。为了给婆婆治病,李爱玲求亲靠友到处借钱,还四处打听治疗气管炎的偏方,经常熬梨水、红糖炒姜,熬老母鸡汤给婆婆服用。生活上自己省吃俭用,却买些蛋奶营养品给老人调剂生活,补养虚弱的身体。入冬时节,气管炎容易加重,老人每天小便湿透裤子和铺垫,李爱玲像亲生闺女一样,一遍一遍给老人换洗衣服和铺垫,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1990年,大儿路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李爱玲对丈夫说:“咱小军在长沙上学,让他打听一下有没有治疗气管炎的特效药”。小军很快回信了,有,该药每瓶50元,每冬服用3瓶,要连服3年。150元,对这个经济拮据的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丈夫犯难了。谁知第二天,他刚下班,李爱玲就把钱递到他的手上。“赶快把钱寄去给娘买药吧!”这是她瞒着丈夫偷偷卖掉的700多斤小麦钱。后来,老人的病除根了,可李爱玲却吃了不少瓜菜粗粮。

慈母育栋梁

李爱玲作为媳妇尽了孝道,作为母亲更是付出了深深的慈爱。

刚到路家一个月时,一场罕见的冰雹,把将要到手的小麦砸成了光杆。夏粮失收,给这个缺粮断顿的六口之家带来沉重的打击。大人孩子瞪着眼,问她怎么办?“晚娘!要让孩子饿肚子了。”李爱玲最怕担此“罪名”。为了让有病的老人和长身体的孩子们吃上细粮,李爱玲嫁到路家后第一次去看自己的二姨,竟是夜间拉着地排车去借粮。“路家这个无底洞,有你拉的破磨。”“二姨,克珍人老实本分,孩子老人都挺可怜,慢慢地熬罢”。“我的傻闺女……”二姨老泪纵横,爱玲也嚎啕大哭起来……当晚,李爱玲深一脚浅一脚地将400斤小麦拉回家中,婆婆脸上绽开了笑容,孩子们也欢呼起来。平时不爱说话的大儿子路军,第一次亲切地叫了声“娘”,并依偎到娘的怀中。李爱玲激动地落下眼泪,借粮的疲劳和生活的压力瞬间消失得无踪无影。

1990年,大儿子考上大学,她连夜赶路到自己的舅舅家、姊妹家,给孩子筹备上学的相关费用。后来二儿子和三儿子相继考进了高等学府。孩子们带着母亲的嘱托和厚望在校刻苦勤奋学习。母亲却时刻牵挂着儿子们的冷暖悲欢。此情此景,谁能分辨出这种情感是生母还是继母呢?

后来,大儿子路军和湖南籍的一个女孩结婚了。小两口来家时,为了让儿媳吃得适口,李爱玲专门跑到城里买了大米、海味给她另开小灶,为了儿媳还专门学会了几道湖南菜。儿子说:“妈,我今年在北方交通大学读博士学业已经完成,可以继续读博士后,您老看行吗?”“孩子,读什么‘后\’我不懂,我只知道学问越高越好。晚挣几年钱,也要学得深一些,高一些。”

李爱玲没有上过学,深感没文化的难处。她对丈夫说,你上班,身体又不好,地里活我不攀你;孩子们上学,一天也不能耽误他们。四亩半责任田,全部的家务活都落到她一个人身上。每天天不亮,李爱玲就要起床开始为孩子做饭,让孩子上学;晚饭后,她收拾完碗筷,每天缝缝补补都得到半夜。就这样,春夏秋冬,家里家外,看到的都是李爱玲忙碌的身影。村子离县城仅有一里远,她十天半月不进一趟城,即使雨天给孩子送伞,天凉给儿子送衣,也是来去匆匆。“这些年来,我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孩子们能考上学,有出息,我吃多少苦受多大罪都心甘情愿”,说这些话的时候,李爱玲噙着泪,“还有大家都明了的,因为我是晚娘,我不想让别人说三道四……”

那是1994年三儿子考大学的前夕,三夏大忙季节,也正是孩子备考最后冲刺的时候。不巧,丈夫克珍腰椎间盘突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四亩半小麦竟是李爱玲一人一镰一镰地割,一车一车地运回到家中。夜里拉麦时,她不小心滚入沟中,将腿扭伤…..李爱玲坐在地上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没事儿似的继续去劳作。三儿子心疼母亲,非要帮着去拉麦子,她第一次向儿子发火:“娘累死也不能耽误你的学业。”逼着三儿子回到了学校。

日子在操劳中一天天过去了,一转眼,李爱玲今年也71岁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也有了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继母李爱玲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小儿子路利大学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留下100元生活费,剩余部分都寄回了家。大儿子夫妻俩回家探亲,一再请求李爱玲到长沙住上一年半载。临走还留下2000元钱让李爱玲买些营养品补补身体。李爱玲拉住儿媳的手,深情地说,“孩子,娘理解你们的孝心。家中有你奶奶,哪里我都不去。钱,我们用不了这么多,留下点给奶奶买营养品就行啦。”二儿子路勇的未婚妻来家看望未来的公公婆婆,婆婆喜上眉梢。可看到未来儿媳妇还买了很多礼品,李爱玲有些过意不去,她握住未来儿媳的手亲切地说,“闺女,以后钱要省着点儿花,来咱自己家又不是去外人家,不要买什么礼品。小勇读矿业大学博士,你又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这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建设“美丽乡村”,成就“美丽济宁”。良好的村风和现代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在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庭院”创建工作的同时,市妇联大力实施道德提升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承家庭美德,对接现代文明,树立良好家风,在济宁市“首善之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市妇联广泛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以及百名妇女典型、百场“女性大讲堂”进高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的“双百四进”、千场“文明礼仪大讲堂”进村居活动,以家居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健康等为重点进行培训。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累计已举办“新农村新生活”培训2400期,培训妇女21万余名;各级妇联依托妇女之家宣传阵地,组建巾帼文明礼仪宣传队2000多支,印发“二十四孝”图画宣传册20万份,让孝德文化知识和孝亲敬老美德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传承;命名道德模范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孝亲敬老家庭等特色家庭13.5万户;评选孔孟之乡优秀母亲、尊老敬老好儿、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8万多个,并涌现出100多位在全省、全国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道德模范。(■通讯员马海滨摄)

新闻推荐

1962年7月,赫保真先生在汶上路3

柳已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可见巨幅《满堂红》立屏。牡丹画《满堂红》构图饱满,勾勒遒劲,设色高雅。团团簇簇的牡丹,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山东厅还陈设着巨幅绢本工笔重彩画《十里荷香》,荷花...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