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7万亩!建设全过程实行数字化监控 济宁市高标准农田面积逐年攀升
本报记者万德龙
昨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济宁市创新赋能、全面提升农田建设管理水平的相关情况。
数读
济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由2019年的42万亩、2020年的58万亩,攀升至2021年的85.7万亩。在注重数量提升的同时,济宁市围绕创新赋能,全面提高农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每4万亩设置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
2019年,济宁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农田的工作目标,2020年兖州区率先进行了示范创建。项目区大田灌溉在实现PVC管道+射频器控制的半智能化管理基础上,通过远传技术,将机电井纳入统一电子平台,明确专人负责,实现项目区每个村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测,特别是农用井运行情况,每一眼井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开机时间、用电量、出水量等信息都能够在系统实时查看。同时,对农田建设全过程实行数字化监控,利用手机App,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工程建设实时监管,图像资料实时留存,质量把控全程留痕,施工、监理、审计人员现场实时定位,轨迹实时上传,而且数据长久保存随时可查,全程都有记录,确保了工程质量,实现了工程问题可追溯。其他县(市、区)也正在加快数字农田的建设步伐。
下一步,济宁市不仅要实现农田灌溉机井数字监管和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全覆盖,同时按照每4万亩设置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标准,使数字传感系统与土壤定点定时监测相结合,对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监控。
“绿、亮、清、硬”工程建设,打造绿色农田
济宁市南部滨湖涝洼区,涵盖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任城区等地,有100余万亩农田环绕南四湖生态保护区。这些地方农田退水存有污染南四湖和南水北调水体的隐患,一度成为济宁环境保护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济宁市部分地区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强化渠系建设功能,结合小湿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非滨湖涝洼区济宁高新区等地,尤其是城镇村庄周边,对沟渠进行硬化,结合农田道路的“绿、亮、清、硬”工程建设,让高标准农田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兼具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打造绿色农田。
近年来,济宁市始终把高效节水作为农田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探索新的节水灌溉途径。在部分地区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了指针式喷灌、组装式喷灌、滴灌等多种形式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将农田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并根据土壤水分、养分及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需肥情况,设定相应配方与参数,实现自动控制灌溉量、施肥量。农户也可根据田间监测点反馈的气象、墒情,利用手机终端App随时随地控制高效节水灌溉区的灌溉、施肥,实现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地力提升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村庄不进水、农田不受淹”的任务目标和“水入渠、渠入沟、沟入河、河入湖”的水系治理理念,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市城乡水务局水利工程项目一体谋划,系统规划布局,各司其职,实现了项目间的无缝隙衔接。今年36年一遇的强降雨天气,济宁市农田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实现了农田排涝高效化、系统化。
汶上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围绕高产创建这一工作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按照“高标准农田+”的思路,一体推进农机深松深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形成地力提升的大合唱,既各显神通,各计其功,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2021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其他县(市、区)也借鉴汶上经验,集成推进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微山讯(通讯员李超李迎)针对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这一问题,微山县马坡镇积极对接上级部门,把文化书屋建设纳入...
微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微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