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船上的“水上120”父子 记济宁好人、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村医杨付义、杨传来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刘道伦
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位于微山湖腹地,四面环水,与外界交流只能靠船。如果没有杨付义、杨传来父子与他们的卫生室,村民看病要坐40分钟的船才能到最近的高楼乡卫生院,如若要去县城,还得再乘坐一小时的汽车。
1971年,杨付义离开渭河村,去了微山县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去了一家卫生院工作,虽说工作不错,可他心里始终惦记着渭河村的渔民们。“我从小在渭河村长大,知道村里人看个病有多难。如果我不回来开个诊所,村民有点病就得走20里的水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折腾不起。”凭着这个信念,杨付义回到了渭河村,将一艘3米多长的小木船改造成了村里唯一一家卫生室。“我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了,可渭河村卫生室得继续开下去。”杨付义说,他有5个孩子,4个选择学医,自己十分希望有一个孩子能回到渭河村,继续给村民们看病。
1996年,儿子杨传来从济宁卫校毕业,被分配到微山县人民医院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心中十分欢喜,可随后就犹豫了。打小就跟着父亲行医的杨传来知道,父亲和村民之间早已超越了医患的关系。深思熟虑一番,杨传来决定收拾行囊回到渭河村,自此便扎下根来。23年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春秋冬夏,他们总是随叫随到驾船出诊,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水上120”。
“我们爷俩从来不放假,手机24小时开机。”杨传来说,他们的手机号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有的老人还刻在自家门板上。在渭河村,最常见的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慢性病。对付这类疾病,对他来说并不难,但突发性疾病就大不一样了。渭河村四面环水,出行是个大难题。起初,杨传来摇着小船“行走”在各家村民之间,但有的病人必须及时送到大医院治疗。“小船靠手摇速度慢,容易耽误治疗。”为此,他把辛苦攒下来的几万元钱买了一艘速度比较快的机船。“这片水域老年人居多,作为医生,我有责任送他们及时治疗。”幸运的是,在他们的治疗和转诊下,没有一户人家因为耽误治疗而发生意外。
现如今,湖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孩子,不少老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收入,但渭河村的渔民从不担心看病。村民们都知道,在渭河村杨家父子那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老年病号可以“先看病后付费”,等到年底老人的子女从外地回来了再支付。
数十年如一日给渔民看病,换来渔民们一致称赞。“只要村民需要,我们父子俩会一直干下去。”说话时,杨传来看着父亲杨付义,脸上的笑容温暖而坚定。
新闻推荐
11月13日,来自两城书画院的多名民间书画爱好者在两城乡村文化大集现场进行书画创作。当天,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
微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微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