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农民工”19年献血200次

济南日报 2018-08-07 10:12 大字

■本报记者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张广真

7月18日,对微山县两城镇计生办职工郝隆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天,他再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这已是他第200次参加无偿献血了。

1999年5月份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从此,他便一次又一次地伸出友爱的臂膀,积极地投入到这项“爱心事业”中,就再没有停歇一下无私奉献的脚步。一开始,他是定期捐献全血,2005年,他去血站再次献血时,却偶尔了解到一种更为健康、快速、有效的献血方式——捐献血小板。从此后,他就选择了献出成分血,并且是每半月就献一次血小板。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多,他对献血意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他认为,献血能使许多伤病患者得到健康保障,这是一种高尚的救死扶伤行为。“人活着,总要对社会有所奉献,用自己的血能去救治一些伤患,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去做了,这也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他说,为救治一些伤患,他还向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样,成为了一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到目前,他已献全血30个治疗量,血小板和粒细胞330个治疗量,共计360个治疗量,折合全血10.02万毫升。按照每个治疗量救助一个病人来计算,他已为300多个病患提供了自己的新鲜血液。目前,他的献血量,在全济宁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已位居榜首,在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当中,他的献血量也是名列前茅,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中,无偿献血量达到9.5万毫升以上的,也是为数不多的。

近20年,献血达200次!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让他如此一往无前呢?是“感恩的力量”郝隆说。郝隆5岁那年,父亲在山上开采石头,因意外去世,丢下母亲和年幼的他及3岁的弟弟。是母亲坚强地用双肩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为了让他与弟弟都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母亲不辞辛劳地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草包、忙农活,直到深夜才休息。每到农忙时,亲戚朋友们也都纷纷伸出援手,是众人的帮助才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母亲一直感恩这些亲戚朋友和众乡亲,所以也一直教导他与弟弟“长大后要好好做人,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人。”从那时起,他就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感恩”社会。

1992年中学毕业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来到乡计生办做了一名临时工,这更加深了他对“感恩”一词的理解。为报答母亲的养育及党和政府的培育之恩,他依据自身条件选择了“无偿献血”,他想用自己的这份“爱”来回馈众人的爱。

在感恩信念的支撑下,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刮风下雪,只要接到血站的用血通知,他都会准时到达捐血救人。为了做到准时,他每次都要5点多钟起床,然后坐公交车,然后再租骑自行车赶往血站。2010年12月30日下午,郝隆接到血站用血通知,第二天早上,雪花纷纷飘落,他冒着凛冽寒风从几十公里外的家中,竟骑车赶到了济宁中心血站。当他身体还没有暖和过来时,血站医务人员便过来征求他意见:“有一位特殊病人需要粒细胞,你是否愿意捐献”。他当时根本不了解“粒细胞”是个什么概念,但为了这位特殊患者的需要,他还是毅然答应了。在捐献粒细胞的过程中,他才向血站同志们了解了“粒细胞”的作用,他认为:“值得!为了救治更需要的病人。”

他就是用值得!这种无私奉献,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践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坚守和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登“中国好人榜”,并先后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新闻推荐

欢城镇加快农村改厕进度

本报微山讯(通讯员马珊杨丽敏)微山县欢城镇将改厕工作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快推进农村改厕步伐,群众满意度不断提...

微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微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