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郑的变迁

淮河早报 2018-07-10 00:00 大字

郑进

上郑,东起淮舜南路,西到淮河大道,洞山东路两侧一带。

最早走进上郑,是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跟着父亲到上郑走亲戚。记得父亲拉着我的手,顺着新建成的淮南一中东围墙向南,翻过火车道,穿过小树林,就到了上郑西门的小路旁。那时,上郑是城乡结合部,还保留一些昔日乡村的景象。稻田、田垄、水渠,从村西绕过。村东是一片片田地和树林,村里屋舍是土墙茅草房顶,家家大都有个小院,独门独户且幽静。

上世纪70年代后,上郑成了“城中村”。昔日的田地、树木、庭院,仿佛一夜间都没了。横七竖八、简陋无章的楼房,争先恐后、见缝插针般在村里立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

我对上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年,与之相邻的洞山火车站了。一条南北马路穿村而过,路的北首就是火车站候车室,一张张长条木椅,一个个背包拎箱的南来北往的旅客,还有火车进站时,一阵阵的汽笛鸣声,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上郑的由来,据《郑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有山东微山县郑氏族人迁移淮南。有一支落户在现在的大通区洛河镇刘郑村为“东郑”,因村旁有座“官桥”,又叫“官桥郑”。有一支落户在淮河南岸,今田家庵区港口一路附近为“下郑”,又因移居来较早些,又叫“老郑郢”。还有一支就落户在此地,过去习惯称面向南、左手位置为上首,右有“东郑”后有“下郑”,这里便叫“上郑”。

上郑600多年悠悠岁月,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巨变是从洞山东路东延拓宽后开始的。2014年初春,上郑地块和“城中村”征迁改造开始,前后短短几年间,洞山东路南侧的阳光国际城、上郑广场、翰林锦里、绿茵里,一些住宅小区,一幢幢楼房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前不久,一些先期入住在上郑广场小区的同宗本族,对我说:“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祖祖辈辈做梦都没能梦到,俺们给赶上了。赶上了新时代,俺们好有福气!”这些上郑拆迁还原户,新一代“移民”们朴实的话语,高兴而溢出的自豪感,都展现在他们的张张笑脸上。

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塔吊林立,机声轰鸣,一个容纳休闲、购物、居住一体的都市大厦,正在火热建设中。

家乡上郑,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巨变,是神州大地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我的眼眶湿润了。

新闻推荐

微山:谋划“两桥两路”打通路网“瓶颈”

微山公路局把谋划建设“两桥两路”,打通路网“瓶颈”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同市、县政府部门一起靠上工作,全力争取,以进一步提升...

微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微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