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医患纠纷 助力和谐济宁 记济宁市医患维权协会副会长种衍军

济宁日报 2018-03-05 12:46 大字

本报记者纪闻路本报通讯员郭克鹏

记者见到种衍军的时候,他正在和济宁市维权协会工作人员针对近期发生的一起医患纠纷进行会商,而这仅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作为神经外科知名专家,每周他还要抽出时间去市第一人民医院给患者做手术。

种衍军,1954年8月出生,山东省微山县人。1976年分配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本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种衍军对神经系统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脑血管等疾病的病因研究与手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纤维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疼、舌咽神经疼、面肌痉挛,目前团队共治疗患者近3万多例。近年来,种衍军主持和参与主要研究的科研课题已通过鉴定的有21项,分别获得省级和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主编和参编专著20部,1992年至今,连续多届被市委、市政府选拔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临床应用200余例病人,治愈率达99%。“先天性囊性颅裂、脊柱裂早期手术的临床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72%,获省卫生厅二等奖。“颈动脉内注人尿激酶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通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参与研究的“神经纤维瘤病临床学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研究”等7项科研项目均经过专家鉴定,并分别获省卫生厅或济宁市二、三等奖。

随着临床工作时间的延长,找他看病做手术的人越来越多,他视病人为亲人,热情周到服务。经常加班加点评定医患纠纷案例,忙时在手术室吃盒饭,然后接着为患者做手术。开药时规范处方,廉洁行医,坚决拒收患者的“红包”和“药品回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抵抗业内的不正之风。在即将内退的时候,种衍军被刚成立不久的济宁市医患维权协会聘为副会长,从此开启了另外一种工作模式。济宁市医患维权协会于2005年经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是全国首家维护医患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主要职能是支撑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或衔接其他解决途径,并致力于医患纠纷防范研究。种衍军说,随着医院普惠式医疗服务的不断深化,医患纠纷也伴随而生,甚至经常演变成为激烈的群体性事件,每当此时,医患维权协会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是悲痛欲绝的患者家属,另一方是占有强势地位的医院,调解的时候要做到公平、公正,还要让双方都满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遭到威胁、恐吓、辱骂,种衍军也就一笑了之,重点还是考虑济宁市的医疗市场安全。目前,济宁市医患维权协会每年接访医患维权纠纷光城区的就有6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逐步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成为化解医患纠纷的主渠道。

种衍军说,以前医患纠纷的调解模式一般是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依据鉴定结果进行调解,或者走诉讼程序,通过法院来判定医院是否有责任并作出判决。这两种方式所需时间都比较长,不利于快速化解医患纠纷,而济宁市医患维权协会通过组织医疗专家进行会商,快速判断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再由律师担当法律顾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出具调解建议,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医患双方所接受,调解成功率也很高。为了推广这种成功经验,种衍军有了出书的念头。种衍军说,每一个患者就是一个卷宗,卷宗当中我们能够启迪各医疗单位借鉴,让他们少犯同类错误。

新闻推荐

【百姓说新年】梦想

据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春节假期结束,大家离乡返城,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多陪伴家人,但是为了工作和梦想还是踏上了归程。为了父母能够安度晚年、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为了爱人能幸福快乐、为了明天...

微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微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