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鞠兴泉不平凡的一生 粗茶淡饭得温饱,唯有信念不能忘
本报讯 “粗茶淡饭得温饱,布衣便鞋躯寒霜;哪里需要去哪里,一切听从党安排。”今年93岁的鞠兴泉,经历过地下工作“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曾亲上前线与敌军生死搏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参加过土改、农业合作化,还参与稻改和农业科技攻关,也曾南下到海南岛耕耘育种,为济宁市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一生简朴,不抽烟、不喝酒,做一个“平凡的人”。
抗日寇,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微山湖是鲁西南的鱼米之乡,鞠兴泉就出生在微山湖东岸的夏镇。作为京杭古运河上的四大名镇之一,这里曾是一个十分繁忙的码头。1938年3月日寇侵占夏镇后,大肆掠夺财物、屠杀群众,沿湖一带的百姓惨遭奴役之苦。每每回想起那段岁月,鞠兴泉总会心如刀割:“整个夏镇被日寇糟蹋得破烂不堪,只有沿河十里长街的低矮店铺和鱼虾市场还有那么一点乡土古味。”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下,微山湖畔、运河两岸的劳苦群众纷纷武装组建了抗日队伍。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微湖大队、微湖区小队……他们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抗争。
当时,还是顽童的鞠兴泉对日寇的凶狠暴行万分愤慨,在党组织影响下,他下定决心投笔从戎、弃学抗日。“那是1944年秋季,我和同学张开文一起,经过几番周折才在微山的周村找到共产党区委。为了抵抗日寇入侵,我坚决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在区委书记班守山的批准下,我踏上了革命的道路。”鞠兴泉告诉记者,当时区委驻地在周村、房庄一带,主要任务是在敌占区宣传抗日,分化瓦解敌人,除奸反霸,组织青年参军,优抚抗战家属。1945年初,抗日武装清除了湖西大屯一带的顽军,区指导员带领部分同志赴湖西开展工作,鞠兴泉任小屯村工作组长,组织多批青年参军上前线。“活动非常危险,经常遭到敌人的冷枪射击和追杀,往来于湖两岸也常遇敌设卡围堵,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冒着枪林弹雨,鞠兴泉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遭伏击,险境中搏出一片天
抗战胜利后,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游击队和微湖大队整编为正规军。解放区面积迅速扩大,地方政权也在建立中。临城(今薛城)建立微山县,鞠兴泉所在的一区驻滕县沙棚。
1947年初,一、二区队与县大队配合,攻打敌占区杨庄,生俘了杨庄乡乡长。次日,一区队十余人在区委书记肖正武带领下,于夜间插到敌占区王开一带活动。“敌军冯自安队伍潜入我方驻地,包围了驻地大院,我和十几位同志刚从敌占区回来,背包还没放下四周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没办法,只能选择突围。”说到这里,鞠兴泉显得有些激动:“冲出去的同志大多数沿交通沟往西冲,正中敌人埋伏。我带着一支捷克式步枪和王传真同志往东冲,两人一口气冲到了村子外面的小山包,直到靠近县委驻地的小曼山,我军接应队伍赶到,敌人才退却。”鞠兴泉说。
随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向我解放区袭击和侵犯,我党为了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决定将鲁南解放区干部撤至黄河以北,鞠兴泉被派到乐陵干校学习土改政策。1948年,我军第二次解放微山,鞠兴泉又回到老家,先后在临城县委、枣庄专署任职。他参加了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当过区委书记,长期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灭虫灾,潜心研究根治“地老虎”
1960年,鞠兴泉由枣庄调济宁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此时正遇济宁沿湖地区开展稻改工作。在地委的统一部署下,借鉴学习临沂东庄经验,他先后到济宁唐口县、嘉祥县王固堆驻点,组织农民们进行农业改造。“挖沟建渠、育苗移栽,换来了现在的良田。”鞠兴泉说。1962年,他又被派往地区农科所,此后的二十余年,他一心扑在了农业科技工作上。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济宁农业生产并不顺利,最突出的自然灾害是涝灾、蝗灾和地老虎灾害。”鞠兴泉告诉记者:“‘地老虎\’(又名土蚕)专门危害秋季作物,幼虫藏在土里,专咬刚出土的幼苗,又因时过季节无法补种,造成作物大面积绝产。”涝灾和蝗虫可以通过稻改和飞机治蝗来解决,而“地老虎”灾害却一直无法解决。鞠兴泉带领农技人员常住南阳湖农场进行专门研究。“想解决问题,就不能怕困难。”这是鞠兴泉的信念,同事们一起不怕春寒、地湿,天天趴在草丛中,查虫卵、看孵化、观察其生育过程,研制农药配方及有效防治期。
通过科研小组的共同努力,根治方法获得成功。“随后,地区上就成立了防治‘地老虎\’指挥部,我担任指挥一职。”鞠兴泉说,经过两三年的大力防治,济宁地区彻底根治了“地老虎”害虫。1964年,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大会,鞠兴泉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与会代表的赞赏。
育良种,远赴海南带来大丰收
无论在何时,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都是农业科研单位的首要职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地区农科所引进高产作物“多穗高粱”。该品种杆矮、穗大、耐肥水、抗病虫害,亩产达一千余斤。为了提高复种指数,经批准,鞠兴泉决定去海南岛冬季育种,以供来年春季播种。
1971年,年近半百的鞠老带领全地区一百余名农技人员,远征五千余里,赴海南岛保亭、陵水县展开育种工作。“起初育种工作也是困难重重,生活艰苦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语言不通、风俗不一。”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鞠兴泉妥善解决了国土租用、水利、劳力、用房等一系列问题,育种工作按期进行。就这样,抵抗住炎热、潮湿、虫咬、蚊叮,经过育种人员8个多月的奋斗,大面积育种获得成功。从此,丰收的良种由海南起运鲁西南,撒播在济宁湖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抽穗、结籽,一片片红彤彤的高粱穗,绘出了一道特别耀眼的风景线。
1981年,被调任市气象局局长后,鞠兴泉组织编制了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监督实施。其中,农业气候区划、南四湖气候资源调查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离休后,虽享受副部级医护照料,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要求,看病住院全由子女照顾。几十年如一日,他在平凡生活中,用自己不平凡的业绩为党旗增添了一笔嫣红的色彩,他的品德和自律,值得后辈学习。
(万德龙 张子涵 陈树燕 报道)
新闻推荐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微山:为碧水蓝天“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郝明雷本报通讯员陈雷来金路初冬的微山湖,湖水平静的像一面翡翠镜子,一抹暖阳拂过,湖水碧波潋滟,光彩照人。放眼望去,蓝天白云、湿地碧水、点点白帆相映成趣,形成一幅隽美、和谐的画卷。微山湖...
微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微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