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张寨新变化
本报通讯员周广慧
9月6日傍晚,雨后初晴,唐口街道张寨新村三三两两的村民陆续走出家门,踩着新铺的柏油小路到街心凉亭散步。看到村“两委”干部在忙着拔除绿化带内的杂草,村民纷纷加入清除杂草的行列。“张寨是大伙儿的家,维护一个好的环境是每个张寨人应尽的义务。”正在拔草的70多岁村民张立新说。
张寨新村有805户2789人,过去由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该村一度成为当地出了名的脏村、乱村、差村,然而自2015年该村换届选举以来,党群齐心协力,携手克难攻坚,让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科普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济宁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一定要让基层的战斗堡垒强起来”
今年56岁的张存先原是天津一家外企的高管,2015年12月,在张寨群众的一再要求下,一直在外拿高薪、做高管的张存先回村参加竞选,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张存先上任后,逐一拜访村中老党员听取意见。大家都希望新一届村“两委”当好领头雁,带领大伙儿谋发展,让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村庄美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张存先随即召开了党员大会,并郑重表态:“一定要让基层的战斗堡垒强起来。”他强调,凡是要求群众干的事情,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干,急难险重的工作,全体党员领先干。张存先的话得到了党员干部的一致响应,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事事走在前,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人家能干成的事,咱为啥干不成”
“谋发展,怎么谋?”当张存先向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提出这个问题时,大伙儿讨论了半天也没理出个头绪来。张存先决定带着村“两委”班子走出去,向先进村级党组织“取经”。村集体没经费,大伙儿就带着干粮,坐着张存先送货用的面包车,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转遍了济宁辖区内的先进村(社区),拜访了翟玉田、姚洪远等全国知名的村党支部书记。
“人家能干成的事,咱为啥干不成?”2016年2月16日,在从泗水仲都村返回张寨的高速公路上,村支部委员乔念喜的一句话,让张存先就近将面包车开进服务区。村“两委”班子成员围坐在一起,从夕阳斜照一直讨论到星月满天,最后按照美环境、兴产业、富村民三步走战略,口头制定出了张寨村乡村振兴的“拆”“清”“建”“绿”“美”五字方针。
张存先怎么也没想到,村“两委”竟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内开了一次成功的动员会。
“党员干部带好头,干群才会拧成一股绳”
过去张寨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的围墙外种菜、堆杂物,有8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修建了长门台,导致五六米宽的村内道路最窄处不到三米。村“两委”决定先从拆门台、清杂物做起,让道路宽起来、环境靓起来。
“党员干部带好头,干群才会拧成一股绳。”张存先动员村“两委”干部带头拆了自家的门台,一把尺子量到底,就没有群众提意见。全村用了不到一周时间,拆除了所有占路的门台,清除了房前屋后所有的杂物。后来,张存先又动员全村党员干部扛着铁锹、开着农用车,清理村里坑塘、河道内淤积的杂物。看着党员干部们在坑塘中清淤,群众也纷纷加入其中,一个月的时间,清理出了1000多车垃圾和淤泥。这样一来,不仅坑塘河流变得清澈了,广大群众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
集体合作有奔头村民入股增收入
张寨村党支部始终把“以党建促三农,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目标,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实现富民强村目标。2016年初,村党支部通过观摩学习、考察研究,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一致同意,在村内拿出60亩土地进行试点种植。到2016年底,杞柳亩产2750公斤,按照每公斤1.4元的价格,除去前期成本后,每亩平均获利1000多元,成功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2018年初,经过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对全村村民进行深入动员后,全村所有村民一致同意,进行土地流转,成立济宁嘉运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人才管理经营,将村内所有土地全部统一收归村集体,针对人地增减变动,规定实行“三年一调整,确人不确地,以成员身份领取土地流转收益”的管理办法,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年底按合作社受益参与分红,不仅解决了村内近20年没有动过地,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也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全村1689土地进行成功流转全部种植杞柳,并投资850万元建起了杞柳编织厂,实现种植、加工、产销一体化,村民年增收入2000元,村集体年增收入50万元。
现在,张寨村风清气正,正在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阔步前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继《泗水边的〈论语〉》《涡河边的〈老子〉》《泗水边的〈中庸〉》《长江边的〈孙子兵法〉》《泗水边的〈大学...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