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城乡低保16连增、乡镇敬老院提升改善 这一年,他们的生活再“提档”

齐鲁晚报 2020-12-11 10:58 大字

乡镇敬老院改善后,老人生活更惬意。文/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易雪通讯员郭晓璇

低保标准提升及基础薄弱敬老院供养条件改善,是济宁市2020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济宁市民政局获悉,截至今年11月底,济宁市各县市区救助标准提标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全市30个乡镇敬老院的改善提升工作也已全部完成。

低保标准16连增 百姓幸福感持续提升

“低保加上各种补助,我现在一个月能领到700多块钱,一个人住,吃穿完全足够了。”12月10日一早,家住在任城区古槐街道西门社区“低保户”张天安,一看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后激动地说。62岁的张天安自下岗后,一直无业,再加上身体有些许残疾,10年前,就被民政部门纳入低保范围。每到逢年过节,社区的工作人员还会为他送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资,而他也从最初每个月救助金2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700多元。如今,他的日子早已吃穿不愁。

“在今年年内,市民政局着重以‘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进行工作推进,相继出台《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济宁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分别在7月份、11月份进行了两次提高救助标准。”济宁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副科长赵士举介绍。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19元、537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也已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35元、698元,实现救助标准“十六连增”。

低保标准连增,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记者了解到,截止到今年11月底,济宁各县市区提标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19.65万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9.6亿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改善30个乡镇敬老院 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

9日,记者来到兖州区新兖镇敬老院。一间约35平方米的房间内,整洁有序地摆放着床铺、衣柜,在寒冷的冬季,每个房间里的空调都正常运转着,屋里的卫生间还装有无障碍扶手……

“我住敬老院17年了,以前的敬老院虽说也不错,但毕竟时间久了,其中一些设施陈旧,在生活中还是稍有不便,但今年搬了‘新家’,这里环境好又有24小时热水,而且一日三餐营养丰富,没事和老姊妹们说说话,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说起如今敬老院的环境,79岁的朱本英大妈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这所乡镇敬老院是由原来的两所乡镇敬老院合并而成,于今年7月份投入使用,目前共有114名老人居住,所有费用均由政策兜底。“今年市政府将‘30个基础薄弱乡镇敬老院改善提升’纳入民生十件实事,目前,全市30个乡镇敬老院的改善提升工作已全部完成,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济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全市30个乡镇敬老院中,均已对敬老院中的破旧桌椅、床铺、门窗等室内设施和消防器材等安全设备进行改造,并在每处设立不少于30张新增护理床位,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乡镇已全面完成敬老院改造提升任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院、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163处,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济宁也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泗水县、鱼台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养老试点。

扫码看视频。

新闻推荐

暖流涌进职工心田

本报泗水讯(通讯员牛国强郑慧康王亚东)舒适的座椅、崭新的饮水机、温馨的环境……在泗水县总工会建设的“户外劳动者驿站”...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