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济宁城的那些桥

济宁晚报 2020-09-23 07:04 大字

本报记者王艳茹摄影记者李姣

9月17日,济宁市主城区内环高架及连接线项目十标段西外环京杭运河桥东线主跨成功合龙,标志着十标段东线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完工。9月20日,由中铁一局承建的鲁南高铁全线唯一控制性工程、梁济运河特大桥主跨日兰高速180米连续梁拱桥成功合龙。

“立体交通时代”就在眼前!在古代交通远没有今天如此便利,车马很慢,一段路程往往要奔波数月,迁徙之路,更是道阻且长。

迁徙之路 道阻且长

鲁桥镇仲浅村是秦、汉时期古任城遗址,仲子后代从泗水卞桥沿泗河迁移到此地,是仲氏族人的重要聚居地。

据记载,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山东琅琊(今临沂)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兵反汉。仲子十七代孙世德携妻黄氏逃难于任城之延就亭,即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此后,仲氏子孙置业于此,又在此繁衍生息,成为任城望族,并播迁各地。他们把泗水称为“仲子故里”,把任城仲家浅当作第二故乡,称“仲氏故里”。

元代开挖的古运河从始建于唐代的仲子庙前穿过,明代修建的仲浅闸保存较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横跨在泗水支流上的任城阳门桥,也是当时济宁地区水陆交通上的一大景观。任城阳门桥,原是一座普通供人通行的桥梁。开元十三年,因唐玄宗东封泰山,往返都经过此桥,因此对其大加修治。这座阳门桥及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是济宁地区水陆交通上的一大奇观,在当时河南道内与梁苑、仆射坡齐名。

经过隋、唐、五代相继开发,济宁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任城为中心的南北水上交通网,还有“东盘琅琊,西控巨野,南驰互乡(沛县),北走厥国(汶上)”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济宁不但成了南北交通枢纽,而且又成了商业发达的重镇。李白在《任城厅壁记》中描述当时济宁地区的交通及商业盛况时说:“鲁境七百里,郡有11县,任城其冲要。”“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依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实泉货之橐籥。”济宁城水陆交通、城市建设、商贾云集、钱货吞吐,都反映了当时城市发展的盛景。

河汊纵横 桥梁广布

济宁城区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美誉,河汊纵横,桥梁广布。在运河主河道上有济安桥、草桥、飞虹桥、大闸桥和任城桥。旧时,在老运河河段的所有闸上,都设置可移动的木桥,既能方便过往行人和车辆,又能在装有高桅杆的船舶过闸时,方便船队通过。

济安桥和草桥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修建,济安桥原跨越河西段,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移建于主河道今址以西,曾经改称“济阳桥”,1980年重建,为钢筋水泥双曲拱桥。草桥在1967年重建时改木桥为钢筋水泥拱桥。飞虹桥,又称“南门桥”,始建于元代,原为木制吊桥,民国初期改建两孔平桥,一石一木,1962年重建时,改为大型单孔钢筋水泥拱桥。大闸桥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修。此桥建在天井闸上,木质结构仅可通过蓄力车辆。1973年,在桥东另建清平桥,大闸桥废弃不久便拆除了。任城桥,又名“小闸桥”,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逐渐由木结构桥梁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结构平桥。1974年,在桥南另建解放桥。

据记载,当年运河漕运畅通时,为适应装置高桅杆张帆过闸时的漕船通过,在桥两侧石砌闸墩上对应的方形石槽内,装入方形木梁的两端,十分稳固,每桥大木梁四根,上铺活木板桥面,既方便拆装,也利于漕船顺利通过。

民国九年(1920年),兖州经济宁西到菏泽的公路干线修建完成,跨越济宁城区运河,建筑了一座双孔平桥,即“老洋桥”。上世纪六十年代,改建为石拱钢筋水泥梁架大桥,即“建设桥”。建设桥之南,在2011年建成了横跨铁路与老运河的现代化高架桥,延伸了运河路,为北湖新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济宁市在老运河主河道新建和改建了桥面宽阔、规模宏丽、跨度宽广、造型精巧的多座钢筋水泥拱桥——永丰桥、玉堂桥、清平桥、铁索桥、盛泰桥、解放桥、柳巷口桥、来鹤桥等,既改建城区交通格局,方便行人与疏导车辆,又强化了运河的景观。

新闻推荐

泗水县苗馆镇 “一响一访一通报”

本报泗水讯(通讯员魏童)苗馆镇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全镇环境卫生面貌,结合本镇实...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