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子村老人的幸福感
本报通讯员包庆淼
一位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的到来,让一个村五十多位老人“心有所属”地快乐起来,活出了时代幸福感。这件事,有的人信,也有的人不信,但这却是真的。这件事就发生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城子村。这位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就是年过花甲的王春。
王春是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并非圣贤,他是怎么找到老人快乐的源泉呢?答案很简单:“乡村儒学讲堂+小伙房”模式,为怕寂寞的老人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每周六,是这个村老人最快乐的日子,他们不仅可以聆听王春老师自己“烹制”的系列孝道故事,中午还可以在一起共进“免费的午餐”。每每这时,在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里,总能轻易地捕捉到一张张透着幸福的笑脸和一幅幅邻里和谐的画面。
七年前,王春从泗水县园林局退休,完全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然而,他却在退休的第二年冬选择再出发。像小青年一样踊跃报名参加尼山圣源书院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培训班,成为一名“为孔子打工”的志愿者。随后的一年里,圣水峪镇毛沃村、金庄镇金峪社区、中册镇黄土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之后,他便“情定”圣水峪镇小城子村。
小城子村位于泗水县龙湾湖上游,距县城近30里路,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库区村,人均耕地不足四分,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经商,村子留下的尽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村子里一片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当王春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子时,就萌生了以该村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模式的想法,并以执着的精神坚守至今。现在细想,连他自己都觉得坚持这么久有些不可思议。7年间,他潜心研学《论语》《道德经》等书籍,课程设置力求灵活多样,并广泛收集本土孝道故事100多个用作课堂穿插,他的课堂氛围总是营造的轻松、愉悦,让人百听不厌。7年间,他在村里办起了小伙房,把县里给的讲课补贴变成老人们的“免费午餐”。他探索的“乡村儒学讲堂+小伙房”关爱老人模式像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飞向各地。
2017年之前,王春他们的讲堂设在村中一个闲置的农家小院里,这个农家小院成了老人们的好去处,几乎成了村里40多位老人的乐园。陈忠元老人曾动过三次手术,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每到周六,他总是早早地拄着双拐艰难地走进农家小院。孤寡老人陈本泉棉袄脏得发光发亮,王春见了,记在心里。再来讲课时,王春为他带来了一件新棉袄,老人高兴坏了。陈本京老人患有中风,行动不便,老伴已故,儿子在外打工,地里的花生无人收。听说后,王春发动村里七八个老人去帮他拔花生……
参加乡村儒学讲堂的也多是老人,他们不仅想听圣贤的动人故事,更需要拉拉知心话。孔融让梨、子路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孟母三迁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感染了老人,王春也由此走进了他们心里,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倾述人”。农家小院里的故事多、笑声多、情意浓。因为王春的到来,他们不是一家人,更像一家人。
王春不仅用传统文化故事感染村民,也用自己的行动感化村民。每周六去小城子村时,他都是提前买好肉、萝卜、白菜等,讲完课就与村里的老人一起做饭吃饭,周围村庄也会有人慕名而至,有时中午吃饭的人多达50多人。当有人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王春的眼睛眨着泪花:“讲一些高深的道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乡亲们未必听得懂,也未必爱听。但身体力行很重要,以谦和、严谨、忠实的操守,诚心诚意地践行儒家思想,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召他们。这样,儒家思想才会在他们中间生根发芽。”
2017年冬,泗水县总结吸收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教学经验,将乡村儒学讲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起来,拉开了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序幕。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载体、新平台,努力融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团队作用。按照“试点先行,分批建设”思路,建立了县中心、镇(街道)分中心、村(社区)实践站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架构。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一个县中心、13个镇(街道)分中心和200个村(社区)实践站。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情是一点一点换回来的,人生也是这样一页一页地真实翻过来的。王春的乡村讲学之路并不寂寞,小城子村民陈修福等正与王春携手并进,在这个温暖的小院里陪护着这个小山村的老人。
新闻推荐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济宁乡村振兴合伙人创业信用贷款发放侧记
本报记者王粲本报通讯员李金山8月11日上午,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创业信用贷款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上,济宁市“乡村振...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