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院之 清源山 值得品味的的孔子研究院东部景观带
“从设计对象中发掘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加以时代的创造,丰富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这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吴良镛
孔子研究院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的一个古典建筑群,以汉代风格的主楼大堂为主体,配以东西景观带、四书苑等园林风格的建筑小品。这些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和谐共处于儒家文化这一主题之下,不仅主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处小景,都很有底蕴。
有一位学者曾经对我说过,不论到哪里旅行,不论逗留的时间长短,他都要停下来,找一个地方坐下,安静地感受周围的环境,真正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地方,成为这里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是的,旅行并不是为了行走而行走,而是心灵的相互感应,是对所在地文化的一种品味,是对隐藏在优美景致之下文化脉搏的触摸。儒家精神与园林风格的完美融合,使孔子研究院成为一个极具美学价值的建筑群。儒家美学思想中意蕴探微理念的灵活运用,让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处小景都值得驻足观看、慢慢品味。
在我看来,深藏底蕴、最适宜平心气静坐下来慢慢品味的地方,是以清源山为主体的孔子研究院东部景观带。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吴良镛先生在孔子研究院建筑群里所倾注的感情以及建筑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游走于园林的草木、山水、亭榭之间的文化气息,体会到孔子研究院的精气神之所在。
清源山之源
在孔子研究院,清源山处于整个建筑群的东北部,无论从位置还是规模上来说,都不太起眼,甚至有人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小型园林中的一座小小的假山而已。但是,站在这座小石山前,面对南边被称为水乐池的那个小水湾,会让人禁不住想起朱熹那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宋代的大儒,他在这首以景喻理的小诗中道出了一种文化常新、葆有鲜活生命力的秘诀:要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吴良镛先生并没有说明他设计清源山的依据所在,但他一定非常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赞同朱熹对中国文化源流的理解,并引为同道,所以才会用这首诗中出现的两个关键字“清”和“源”融汇成这座小山的名字。这正是缘于设计师意蕴探微的设计理念,使儒家美学思想在这个建筑群中以一种平淡无奇、近乎寻常的方式展现出来,却又异常精到,让沉浸于其中的寻道者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醇厚韵味。如此,面对这座小山的人们还会将它附会成孔子的出生地尼山、亦或泰山和其他名山吗?孔子思想山高仰止,却又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清泉自山上汇集成流并倾泄而下,逐渐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滋养着华夏文明。
清源山之流
水出清源山,一路向南蜿蜒流淌,最后从汇德泽进入乐水池,终于形成了规模,变成了朱熹所说的“半亩方塘”。在这里,水也变得深邃起来,与天光云影相互映衬,让人留连忘返。这不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写照吗?在朝代更迭的历史之中,孔子儒家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与广博的胸襟,终于开创出了一片独特的文化天地,孔子思想的浪花在历经两千余年之后,依旧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清源山的细流汇成了清澈的池塘,却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经察毫屿、志远桥到泮桥,两岸植被繁盛,芳草萋萋,果树飘香,全仗清源之水的滋养才有了生机,有了灵气。清源山上流下来的水最后在孔子研究院的最南部流入小沂河,完成了它在孔子研究院的旅程。但步出孔子研究院的清源之水仍然没有停歇,它继续向西流淌,在曲阜市苗孔村东面与流经孔子墓的小林河(洙水)汇合,然后共同注入大沂河。大沂河,也就是两千多年之前,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那条大河,它承载着孔子的理想,一直在这片土地上默默流淌,不舍昼夜。大沂河西流,在兖州金口坝汇入泗河(即“胜日寻芳泗水滨”中所言的泗水),洙泗文化之活水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奔流。泗河进南四湖水系,入淮河,从洪泽湖的三河闸至高邮湖、邵伯湖,入芒稻河、廖家沟,而后汇入夹江,在扬州附近的三江营与长江相会,最终注入东海,与太平洋融为一体。儒家文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源于曲阜大地的儒家文化,不也融入了世界,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清源山之蕴
清源山周边草木葱茏,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有人工种植的桃树、杏树、梨树、石榴等果树,也有竹子、樱花、腊梅、玉兰、迎春等观赏性植物,更有蔷薇、蒲公英,和许多不知名的野生小花。它们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草地上、围墙边,不与那些如霞似云的花树争锋,却也别有韵味,独具一格。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儿在这里静静绽放,没有强势辗压与对抗,各领风骚,生生不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像极了孕育孔子思想的那个伟大时代的社会景象。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暗香浮动,池水清冽,独坐其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人的心自然平静许多。周围不时有啄木鸟落下来,在草地上信步而行,流浪猫慵懒地躺在清源山下的石头上打盹,水乐池中的锦鲤也游得慢条斯理,从不担心人类会伤害它们。运气好的话,你会遇到小刺猬甚至黄鼠狼,这里是人类的家,也是它们的家。虽然见不到踪影,但夏蝉与秋虫却以它们的鸣叫宣示着自身的存在,让孔子研究院即便在酷暑中、深秋里依旧充满灵性。十分的自然,十分的和谐,十分的静谧,身处其中,你会感到孔子的仁爱离你并不遥远。大沂河的风依旧轻柔和煦,在拂过孔子面颊之后,是否也在我们的身边掠过?此时,你如果伸出手去,或许真的能触摸到那两千余年生生不息的脉搏。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了文化的底蕴,就有了精气神。清源山在孔子研究院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隐喻,深刻反映了孔子研究院的精神内涵。远离喧嚣,甘于寂寞,以真诚守护心中的那片净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孔子研究院院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于沉静中延续传统文化的薪火,于平和中蕴含厚积薄发的生机,这正是每一位孔子研究院人员从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中继承的品格。
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周建
新闻推荐
泗水县保障凯润玩具赶工补订单 “扶贫厂房”复工忙 贫困户分红有保障
□记者吕光社王德琬通讯员郑慧康李蓓报道本报泗水讯2月27日,泗水县凯润玩具有限公司一号车间里,100多名员工戴...
泗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