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生态宜居新城 泗水强势破解城建难题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石宗尧 姚树华
青山环绕,绿树掩映,溪水潺潺……一座现代化的绿色生态新城正在泗河之畔强势崛起,其生态优势也逐渐转变为发展优势。这几年,泗水县先后荣获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荣誉称号,泗水县被列为首批“山东省城市双修示范城市”重点打造,生态城区被列为“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近年来,泗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搭建城市框架为重点,强势破解难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2018年底,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6.8万人,城镇化率48.2%。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该县结合纯山区县、水资源丰富、工业污染少的县情实际,确立了“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科学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各类规划进行深化和衔接,实现了控规的全覆盖。编制完成了城市排水、城市供热、城市燃气等专业规划,以及县域体系规划、11个镇的总体规划、农村社区规划和水系景观规划,形成了总规、控规和专业规划的完整规划体系,为指导城市发展、塑造城市特色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布局“一城三区”城市框架。依据规划确定的“一城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大力实施老城区、生态新城和经济开发区“三区”共建。向东加大老城改造力度,实施了城市主干道翻建、背街小巷改造以及泉源大道、中兴路等主要路口渠化交通建设,实施供水、供热管网改造,加快解决停车难、交通堵、水暖压力低等“城市病”。向西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建成15兆瓦的热电厂、日供水4万吨的自来水系统和管道天然气系统,构建起“七横六纵”的道路交通网络,实现“七通一平”,为泗水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筑起平台。向北强力实施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基本形成一坝、一闸、两桥、六路的发展框架,位于示范城区的泗水滨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目前县城区形成了16横20纵城市道路网格,初步搭起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发展新框架。
建设生态民生园林。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大力实施绿荫行动,加大园林景观建设投入,依托原有山水生态优势,投资25亿元规划建设“两河五水十二湖”水系景观及12处水景公园。于2016年1月获批国家园林县城,是全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2017年12月,泗水县公园游园覆盖体系建设工程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遍布整个县城的大小公园、绿地以及小游园共计36处,实现了让市民走出家门300米见绿,不到500米就能融入到一个绿色空间的建设目标,让城市园林更加贴近群众、服务民生,满足了广大市民的休闲健身需要。
夯实城市载体功能。引进奥德燃气、富地燃气2家企业投资总额4.7亿元实施城市燃气及13个镇街的天然气“镇镇通”工程。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建成日供水2万吨城市水厂,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11个镇街240个村庄、25万居民用上城市自来水。狠抓城市治污工作,建设400吨垃圾焚烧发电放项目,建设两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目前,泗水已实现天然气、集中供暖、垃圾处理场从无到有,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厂由弱到强的发展,助推泗水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特色小镇”的理念,加大了驻地道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硬化100%,亮灯率80%。金庄镇、泉林镇被确认为全国重点镇,金庄镇申报为省级示范镇,金庄镇、杨柳镇列入省绿色生态示范城镇,进行重点打造,2018年,启动泉林和圣水峪特色小镇建设,小城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补充,全县共实施35个村庄相对集中建设,建成28个社区,建成楼房390栋,入住1.8万户,5.7万人口,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乡镇、农村社区为支撑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新闻推荐
本报泗水8月12日讯(记者宋仪凯)今天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良到泗水县现场督导防台风防汛工作。市委书记、...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