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微山岛15村的水涨村迁 赵修振
自古以来有一句俗话叫做:“水火无情”,尤其居住在河湖边儿的人深有体会,生活在微山湖周边的人,世世代代饱受水患之苦。
自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黄河“决酸枣,溢而通泗”,元光三年(前132年)“决瓠子,东南注巨野,流于淮泗”,直至宋、元、明、清黄河似乎恋上了这儿,使这片土地被屡屡决口,不断遭受着巨浸,历经水害。
如果说两千年来天灾不断,那么,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一次“人祸”: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使数十县成为泽国。此后,泗淮下游河床便淤浅,致使泄水不畅,黄水潴积,湖周围村庄长期被洪水淹没。就连繁华的县城重镇也遭受了水浸,不断迁徙,而古城留城更是遭遇灭顶之灾,沉没于大水之下。
古泗水从东北而来向南,经南阳、谷亭、沛城、留城、徐州至淮阴入淮河。泰沂余脉脚下数百个清泉汇成河溪,从东向西注入泗水,这里地肥水美,禾绿万顷,成为富庶之地,适宜人类耕耘、生息。
自夏商周至隋唐三千年历史中,境内的国、郡、县邑战事频繁,古时的村镇人口难以查清。这里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村镇、人口较为稠密。直至微山湖形成前以及形成过程中,仍有人迁来在此定居。
从微山岛和微山湖东岸一些村庄的姓氏族谱查看,微山湖形成之前,其境内除留城,还有马家桥、大王庙、西柳庄、恩树庄、吕蒙、姚村、谢楼、白庙、华辛店、张家宅、陈家宅、伯冢桥、东仓、兰陵等村。
微山湖内的其它村庄,除北端与昭阳湖交界处地面较高的刘楼村,都于明朝后期的隆庆年间,分别迁到微山岛沟北、沟南、墓前、谢楼、吕蒙、姚村、吕庄、万庄、小万庄,韩庄镇的前朱姬庄、后朱姬庄、石庄、华桥、前性义、后性义、刘敖、张庄、西张阿、里张阿,昭阳街道的蒋集、南坝、黄埠庄,夏镇的马楼、前村、西寨等村或湖东、湖西其他各地。
微山岛是留城及其附近村庄迁居的主要场所。墓前村姚氏谱载:“姚氏于明初自山西迁居留城附近之恩树庄,明后期因湖水上涨迁张良墓前定居”。吕蒙村殷氏谱载:“殷氏于明朝后期因湖水上涨由留城东北之吕蒙集迁来建村”。沟北村子孙庙碑载:“明朝后期湖水上涨,马家桥等地居民迁来定居”。万庄村北赵家祖碑记载:“因失留城迁居微山”。
总之,微山岛上现有的15个自然村,都有湖水上涨村庄上迁的历史。好多村仍延用原村名。
至于留城,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成时留城仍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家口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挖成通航后,废弃了留城之西的泗河运道,留城一带积水失去出路,面积迅速扩大,留城人口逐渐外迁。除迁至微山岛外,还有韩庄、塘湖的西张阿、里张阿、张庄,昭阳街道的西楼。黄河泛滥继续淤积运道,于是赤山、微山、吕孟、张庄4个小湖迅速扩大并连为一体。明末,留城被淹没在微山湖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纯渔民无村宅、无房舍、无地盘,祖祖辈辈以船为家。船上载着网、罱、箔、叉和柴、米、油、盐,随风漂泊,顺水而居。他们成帮结对,形成水上渔民船村,被称为“流动的村庄”。
这些渔民村,随南四湖的形成、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随着土地变成湖泊之后,逐步适应了湖区生产、生活,由农民变成了渔民。如留庄镇、南阳镇、鲁桥镇、张楼乡等不少渔民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渔湖业的村庄。1958年,二级坝和韩庄节制闸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有60余万亩湖田变成了湖泊,从而使这些村庄的半农半湖群众,变成了单纯依赖渔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渔民,他们所居的村庄亦由湖村变成了渔村。
微山湖区的纯渔民,长期漂泊在湖上,“船底无根”,流动性较大。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微山湖下与江苏省骆马湖、洪泽湖等通达,哪个湖里的渔情好,渔民就到哪个湖生产。到六十年代中期,微山湖区的渔民才基本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微山湖区的渔民生活极其困苦,受着官府、渔霸的剥削压迫和湖匪的掠夺,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渔民大致分有三种:第一种是家有大船、靠运货为生的,叫做“船载帮”;第二种是有船有鸭枪的,是渔民中的“小康之家”;第三种是只有小船没有鸭枪的,是渔民中的贫困者。但不管哪一种都同样受着剥削与压迫,被贬称为“渔猫子”。有一首歌谣,正是对旧社会渔民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多见芦苇少见天,船底无根漂人间。筋骨累断难活命,苛捐杂税如蛇缠”。
新中国成立后,微山湖渔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善,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迅速增长。如今90%以上的渔民已经陆居,过上平安、稳定的日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湖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步实现了小康,走上了富庶、和谐、文明的幸福路。满广宇摄影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李军)“多亏了供电公司及时给我们更换了变压器,让我们村又能抽水灌溉了,庄稼丰收有了保证……”7月5日,泗水...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