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打赢翻身仗,村民齐奔致富路 生态牌,让咱兼得青山和金山

济宁晚报 2018-06-04 10:10 大字

本报记者 刘锐 通讯员 尤明文

走进泗水县圣水峪镇北部的南仲都村,只见村内古树林立,溪水清澈见底,石院、石屋、石板路古朴幽静,空气清新,宛如世外桃源。近年来,南仲都村将农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出了一套生态牌,让农民赚上了生态钱。日前,记者走进南仲都村,采访感受生态振兴给南仲都村带来的活力与变化。

昔日环境脏乱差,今日村貌美如画

在村民杨卫蕴的记忆中,曾经的南仲都村村内道路宽不过两三米,路面坑坑洼洼,道路两边杂草丛生,垃圾随处乱扔,夏天很容易滋生蚊虫。“村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2011年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别说游客,自己村里的人想出门都不是太容易,村里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说道,村民的用水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村内农户大部分靠自家打井供水,水井最深的仅有10米左右,遇上干旱天,井中打不出水,村民们只能排队去古井挑水吃,十分不便。

“想致富,先修路。要想吸引投资,必须先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起来。”姚洪远告诉记者,村里从2013年起修建马路约21公里,基本打通了通往城区的道路。同时,村内打出6口深度约达280米的民用水井及3口用于灌溉的农用水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环卫一体化,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村里大力开发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建设草编坊、豆腐坊、粉皮坊等众多民俗风情体验设施及农家乐、精品住宿等服务设施,并在精品住宿、金楸广场等建设过程中,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稍作改造,增加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山村特有石头民居风格,保存了传统的村落风貌,突出了乡土气息和田园风格,昔日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

采摘游玩富农户,大棚种植见效多

近年来,南仲都村结合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先后打造了大桃采摘园、核桃园采摘园、薰衣草基地等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区。同时,采取“政府扶持+村级筹资+农户自愿出资”的模式发展冬暖式大棚种植草莓、火龙果、油桃等果品为村民增收,逐渐建设发展成了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美丽乡村,村里的贫困人口也陆续完成脱贫。

村民杨卫蕴就是大棚种植户中的受益人之一,“一开始推广大棚种植时,村内的农户都有顾虑。我是跟着姚书记出外学习,看到南方等地全国知名村庄的发展后,被当地村民们的奋斗精神感染了,便下定决心回来承包大棚种植草莓。”杨卫蕴乐呵呵地说道,2014年初家里承包了10个种植草莓的大棚,现在大棚草莓种植已初成规模,一年纯收入可达20万元。南仲都村的草莓已经在当地水果市场打响了名号,每当采摘旺季时,前来采摘游玩的周边市民一天可达千余人。

杨卫蕴是村内种植户的一个缩影,在姚洪远的带领引导下,村里许多农户依靠大棚种植和果林种植致富。短短几年,昔日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村貌或是村民,都发生了美丽蜕变。下一步,村里还将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

特色民俗小院,吸引了大量游客。

新闻推荐

泗张镇养女也可防老

“杂木不能做梁,女儿不能养娘”的旧观念在农村流传了千百年。如今,这些封建残余思想,不良习俗被泗水县泗张镇的农家女子用实...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