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的木工情怀
■本报通讯员鲍清华
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却有这样一位木匠,他46年来坚守在木工行业,精益求精、不骄不躁,用初心和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他就是今年64岁的姚玉代。
姚玉代的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木工师傅,18岁时,姚玉代想要和父亲一样做木工活儿,但是这一要求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家中兄妹8个,如果姚玉代也外出做木工活儿,根本不足以维持家中正常开支,不如到生产队去干活记公分更实际些。就这样,姚玉代被安排到铁路上干推土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单位有一名木匠,这激起了姚玉代内心一直想要干木工的想法,于是他就凑工作闲隙帮着木匠干活。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姚玉代的技艺逐渐娴熟,内心想要做木工活儿的信念也日渐坚定。在经历了半年的打工生涯后,姚玉代选择回到家中,坚持要干木工活儿。父亲拗不过他的那股执着劲儿,于是开始手把手教他木工活儿。
18岁的姚玉代凭着满腔的热情和一股韧劲,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去农户家里打家具。70年代的中国,做木工活儿一天可以赚1元钱,但是姚玉代却选择要8毛,因为这样的话,可以积攒客源,下次主儿家还会找他干活。慢慢地,姚玉代也像父亲一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木匠。与一般木匠不同的是,他做家具从不在价格上与人斤斤计较,他只求与实诚人做买卖、用精益求精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随着上门的顾客越来越多,姚玉代就找了6个工人和自己的老父亲跟着自己一起做家具。由于一向只求质量不求价格,姚玉代的收入总比一般木工要少些,在年底为工人结算工资时,他才发现自己没有工资给两个孩子买过年的新衣服穿。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穿上了新衣服,姚玉代的内心满是愧疚。他找到父亲,将自己开给父亲的200块钱工资又要了回来,带着两个孩子买了身新衣服。即便如此,姚玉代仍秉承质量第一、价格第二的原则,默默地干着自己衷爱的事业。
21世纪初,一股铝合金大潮刮到了农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铝合金门窗,木工活儿逐渐被取代。年少时和姚玉代一样学做木工的十几个木匠以及跟着他打工的工人也纷纷转行,木工行业逐渐呈现颓败趋势。眼看着活计越来越少,被逼无奈的姚玉代也放弃了自己的专长,跟着别人干起了装修。那年的夏天,姚玉代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几个老乡冒着大雨往家赶,一不小心滑进了路边的山沟里,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回到家后,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想:这个装修工作不能再干了,我自己受伤事小,可是还连带着别人的身家性命,还是得干回自己的老本行,虽然收入少些,但是我自己的工作我干的自在。于是,姚玉代放弃了收入还不错的装修工作,重拾旧业,继续他的木工生活。
现如今40多年过去了,姚玉代的技艺越来越精,口碑越来越好,客户越来越多。很多客户都是经老客户介绍过来的,北京的、济宁的、县城的……这些人大都是高端客户群体,他们懂技艺,有文化,很多人都是拿着样品照片来找姚玉代做家具。对于这些活儿,在能力范围内的姚玉代会接,并且会精益求精地做好,坚决不负人所托;做不到的绝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冒然应允别人。姚玉代的儿子姚荣旺自小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做起了木工活,为了能更好地将木工技艺传承下去,姚荣旺近几年选择外出积累资本和经验回来和父亲一样做一名地地道道的木匠。在他看来,木匠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自己的父亲正是因为多年从事这一行业,才备受村里人尊重。
“我现在60多岁了,我做木工活就图个名声,我不知道客户家在哪,但是人家知道我家在哪儿,所以做每件东西我都力求精益求精、问心无愧。”姚玉代说。为了传承经典也为了与时俱进,姚玉代出门总会带着一个小相机,不论走到哪只要看到好物件,他就会用相机拍下来然后洗出来照片,回家自己钻研。“如今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好了,来的游客也越来越稀罕技艺打造的物件了,以后准备新建一个小院,把姚玉代做的成品进行展示,让大家都知道传承技艺。”南仲都村支部书记姚洪远说。
如今的时代,更需要像姚玉代这样一生只干一件事、精益求精的工匠们,工匠精神也必将会成为干事创业路上的必需品。
新闻推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国诗词大会》从2016年开始播出,一经播出之后,就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8年新春我们迎来了万山红遍的新...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