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敬录们的“莓好”愿望实现了
本报通讯员刘淑燕
数九寒天,泗水县济河街道小山前村的扶贫大棚里却热闹非凡,来自县城和周边的游客们纷纷停车采摘草莓。村民胥敬录和妻子一个称重收钱,一个招呼游客,忙得不亦乐乎,两个孩子在地里嬉戏玩耍。这样的场景,是胥敬录梦想已久的。
十几年来,胥敬录天南海北的打工挣钱,虽说挣了不少钱,但独在异乡,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胥敬录总觉得愧对父母和妻儿。在外漂泊多年的他想返乡创业,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2016年,小山前村利用扶贫资金61万元建设了冬暖式大棚5座。大棚还没建好,胥敬录就找到村支书徐会勇,“我想承包一个大棚,不出去打工了。在外打工虽然挣钱,但抛家舍业的,父母年纪大了,孩子也都上学了,我种大棚还能照顾家里。”
2017年3月,小山前村扶贫大棚建好后,胥敬录第一个签下承包协议,承包了一个大棚。胥敬录仔细考察分析,认为小山前村毗邻县城,交通便利,可以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草莓和油桃,吸引县城游客前来采摘。说干就干,勤劳的胥敬录与妻子每日在大棚里除草、浇水、放风,在实践摸索中,他逐渐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桃树苗和草莓长势良好。12月份,大棚草莓成熟了,一颗颗红艳欲滴,香甜糯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每公斤价格为60元。胥敬录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一个大棚一年至少能落四万块钱。2017年,小山前村又利用市级扶贫资金100万元,在2016年大棚西侧新建了6个日光温室大棚,胥敬录想着再承包两个。
冯广平也是扶贫大棚的受益者,2013年丈夫因病去世,欠下不少外债,儿子上大学,冯广平生活困难,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扶贫政策,县民政局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县住建局为其进行了危房改造,村里扶贫大棚项目为其分红720元。同时,冯广平还在扶贫大棚务工,帮忙除草、施肥,每天收入60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摆脱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给贫困村贫困户安身立命、致富奔康的产业支撑,贫困户既可以承包经营,也可以在里面务工,还可以参与分红,使贫困地区群众能够多元增收、持续增收、稳定增收。
泗水县把培育产业作为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充分发挥专项扶贫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较好的促进了贫困群众和贫困村脱贫致富。一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促进贫困群众多元增收。根据各镇村的资源条件实行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支柱产业培育之路。二是健全完善扶贫项目推进机制,实现“立项—推进—验收”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好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项目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四制”要求。抓好“源头”,科学立项;抓好“过程”,强化推进;抓好“验收”,确保质量;完善政策,规范管理。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贫困户长期受益。三是强化扶贫项目效益分配,扶贫项目效益倍增。泗水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密切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资金量化折股、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通过合同、协议等制度约束,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收益。
新闻推荐
济宁开通泗水、微山、梁山方向城际公交,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济宁迈入“全域公交”新时代
通往泗水、梁山的城际公交发出。首班发往梁山的城际公交,座无虚席。26日,济宁至泗水、微山、梁山城际公交开通,不少市民乘坐新开通的城际公交线路“探路”体验。至此,18条城际公交线路贯通济宁域...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