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姐 王贞干
我家大姐虽七十有余,但身健体硕,一米七多的身高,尽显了她从事职业的风采。大姐是我家学历最高的才女,在20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她令人羡慕。因我与大姐相差10多岁,所以对大姐的印象和回忆,应该是从她二中毕业后回乡开始。
大姐中学时期,由于个子高,对篮球情有独钟,被体育老师看中并选入校队,经常参加各种比赛,为学校、班级争得了诸多荣誉。高中毕业后大姐回到家乡,我印象中,每天除了做农活外,她天天躺在床上看书。我与大姐平时交流不是太多,只知道大姐毕业了还在看书学习,是我学习的榜样。
那时,冯村水泥厂和吉山之间修一条运送石料的小铁路,蔡村河口必须架一座桥。当时外公在此负责施工,每天进出材料,没有合适的人选进行验收记账,这时,外公想起了大姐,与我父母商量后,大姐成了一名工地上的收方员。那时的施工条件异常艰苦,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吃饭也成问题,有一次夜里河道发水,还差一点把外公冲走,甚是危险。大姐虽然刚离开学校,没干过体力活,但凭着结实的身板和篮球运动员的素质,干得非常出色,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
有一天,大姐刚上班走了没多时,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自称是大姐高中的体育老师。他说县基建局成立一支业余篮球队,因大姐篮球打得好,所以就特别推荐大姐去打篮球。母亲当时就不大乐意,说:“女孩子打什么篮球?成天疯疯癫癫的。”老师看家长不同意,便要求见大姐亲自告诉她。这时把大姐叫回家,外公是个开明人,在中间没少做母亲的工作,最后,大姐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她的打球梦想。
在基建局打球期间,大姐还真没少吃了苦。篮球训练,强度之大,体力消耗之多,对抗之激烈,一天下来,上床睡觉都成困难。好在大姐出身农村,吃苦耐劳,进步很快,表现优秀,比赛时已进入了首发阵容,场上的表现如鱼得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让观众记住了基建局女篮的“大王”。
一段时间后,大姐赶上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考上了曲阜师范学院体育系,学起了更专业的篮球知识。两年大学生活结束,毕业后回到滕县,等待分配的时候,被县工作组派往辛庄蹲点,回城后,大姐被分配在跃进路学校,任一名专职的体育教师。
历经改制,原来的“跃进路学校”改成“荆河路中学”,后又改叫“滕南中学”。学校为了增加办公经费,与县保温瓶厂联合,创办了洗银校办工厂,具体就是把保温瓶厂拉来已涂上银的碎片用硫酸洗,然后再高温炼出银来。这样既能安排一些后勤人员,又能增加学校的收入。大姐为了锻炼我,暑假里给我报了名,拉碎玻璃。尽管大姐工作很忙,但早上还要给我买好早点等着我,上午用大缸子倒好白糖茶,真是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恐怕让我吃一点亏。虽然是姐,可是她给了我母亲般的温暖,至今历历在目。
1986年,是我当民师的第7个年头,那时我已结婚生子,由于工资低,生活拮据。在我人生的最低谷,又是大姐把我介绍到荆中修理厂,跟着上海师傅学习修车技术。在我学修车期间,更没少扯了大姐的心,她放弃了照顾家庭和孩子来关怀我,时常问寒问暖,经常给我洗工作服,只要她家“改善生活”,大姐准把好吃的送到我的面前。就这样在大姐的关心呵护指引下,我彻底改变了命运。
转眼间,大姐虽已银发满头,但精神抖擞。退休后大姐未改当体育老师的习惯,和姐夫一起坚持早晚锻炼,还时常邀友旅游,尽享异国风情和他乡美味。我衷心祝愿亲爱的大姐,家庭幸福,健康长寿,我心目中的“大姐大”“老总管”,永远不会改变。
新闻推荐
——济宁市重点民生项目提档加速陆续开工本报记者王粲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