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创新创业 激活一池春水 济宁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本报记者 王粲
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济宁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速聚集创新人才,培育壮大创新产业,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8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14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5个,引进落地合作高校院所58家,引进高层次人才57人,较去年均实现较大增长……在济宁,大众创业激情已被点燃,万众创新能量竞相释放。
政策保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3月,专注于无人机应用领域的山东顶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与济宁高新区顺利签约,当年10月,首架无人机顺利升空。“公司到济宁来创业,就是看重济宁的创业政策好!”山东顶峰制造部总监哈成峰告诉记者。
今年,济宁市率先成立了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出台了《济宁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16条真金白银的“硬核”政策,加大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对首次认定和再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进入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奖励;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纳入研发统计范围,对首次纳统且研发经费不低于100万元的企业,市级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研发经费100万元以上且较上年度增长超过20%的再次纳统企业,市级给予3万元一次性奖励。
绘制“创新图谱”实现校企“联姻”
日前,济宁通佳机械公司久未攻克的“70MPa高压IV型车用储氢瓶”技术需求,通过“两张图谱”索引,迅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取得对接并达成项目合作意向。项目实施后,通佳机械将建成国内高压IV型储氢瓶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生产研发基地,助推济宁市氢能产业实现新跨越。
为解决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技术、人才和项目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济宁市围绕“全市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全国重点技术分布”创新绘制“两张图谱”,截至目前,已制作发布了高端装备、文化与科技融合、新材料5个产业领域的图谱,共计收集整理企业技术需求410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194项、涉及国内外81所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达到722项。
在济宁,像通佳机械这样能与高校院所在图谱的“牵线”下成功“联姻”的企业还有很多,比如济宁晶导微电子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共建省内唯一的联合实验室,助推济宁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天河科技与山东科技大学成功对接,在矿山环境设备监测与事故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与应用;再比如曲阜尼山文旅集团与南京大学校企联合,构建“创、研、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产业链,目前已成为济宁开展省内唯一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改革试点的生动典范。
打造平台载体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近年来,济宁市始终坚持“大抓产业、大抓创新”发展思路,持续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精心打造产学研对接平台、搭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嫁接专利导航平台,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已发布科技成果信息1430条,技术需求185条,开展了14次产学研对接活动,签订合作协议87项,项目总研发投入达7.7亿元。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一区一业一所”的建设,促进了济宁市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公共创新平台不断涌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建立了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多个创新联盟,服务济宁市500多家企业。此外,依托济宁市产研院招引的30个产业化项目,分别落地汶上、嘉祥、高新区和经开区的各大园区,这批新型研发机构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团队质和量双提升
为发挥高层次人才技术转移转化专业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构建完整创新链条,济宁市针对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五位一体”路径探索,从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平台支撑、金融助推、基地孵化五个方面助推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
目前,在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路径上,济宁市不仅有了初步探索,更取得了系列成效。2016年到2020年,济宁市共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58项,其中国家奖4项。2021年,济宁市有19人和13人分别被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人才项目、推荐数量均居全省前列;16项科技成果入选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名单;建设了“人才飞地”46家,帮助8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推进“项目+基金”的科技金融模式,组建3支基金,总规模6.23亿元,撬动社会投资62亿元。
新闻推荐
整洁靓丽的市容环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为守护“东方圣城”儒风雅韵,昨日,记者从曲阜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