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锻造印人的熔炉

济宁日报 2021-05-08 07:24 大字

江继甚篆刻仰观宇宙之大

郑志群篆刻梦回西泠

改革开放之初,济宁的书法篆刻爱好者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各类书法篆刻活动丰富多彩,展览、研讨会、交流活动层出不穷。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举办的两大活动,既体现出济宁对书法篆刻的认知层次,也彰显出济宁对于书法篆刻的热度。

1986年5月,济宁邹县在峄山脚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峄山笔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以及高启云、刘炳森、李铎、梁漱溟、张岱年、孔德懋、侯宝林等书坛泰斗、艺术大师、社会名流,向笔会赠送墨宝120余件,并在峄山五华仙斋展出。山东省委原书记、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苏毅然等党政军领导和王学仲等书界名家,亲临现场挥毫泼墨。朱复戡大师亲临峄山笔会,并题咏赋诗一首:“上月游衡桂,今朝访峄山。孔丘叹鲁小,孟母择邻艰。蓬岛神仙镜,飘身云汉间。邹城新面貌,蓬勃喜开颜”。盛况空前的峄山笔会,其影响堪称旷日持久,成为济宁书法篆刻爱好者引以自豪的经典记忆。

1989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在曲阜举办中国汉碑学术研讨会,来自15个省市区和香港与日本的专家、学者八十余人出席,收到论文57篇,36位作者宣读论文。这是我国汉碑研究史上规模最大、层次较高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及其理论研究部,以及《中国书法》《书法》《书法研究》《书法报》和香港《书谱》的大力支持。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济宁及曲阜、泰安的汉碑。齐鲁书社将论文结集为《汉碑研究》予以出版,蒋维崧题写书名及扉页。这次研讨会,济宁范正红、宫衍兴等5位作者的论文入选,并收入论文集。

就,吸引天下金石同好汇聚一城,使济宁涌现金石学之盛。

济宁作为文物繁盛之区,不乏金石收藏的名人学士,如桂馥、牛运震、李铁桥、孔尚任、颜运生等,他们为阮元编修《山左金石志》提供了大量金石资料。久居曲阜的何元锡,协助阮元编纂《山左金石志》,出力极多。

第二次高峰是徐宗干时期,以金石志书撰修为标志。清光同年间,济宁直隶州知州徐宗干撰修刊印《济宁州金石志》8卷,由此掀起著录金石的浪潮。

同一时期,济宁及周边撰修刊印各类金石学志书、著作有15部之多。特别是清道光二十七年撰修的《邹县金石志》,是完整保存至今未经刊印的手稿本,尤为珍罕。

据《济宁州金石志》载,当年坊间流传有一部原拓本《济宁印谱》,收录历代印章多达500枚。阮元《山左金石志》亦载:“济宁人有印五百方,质于解库,原任济宁知州王毂赎之,作《莲湖集古铜印谱》,后凡言见济宁者,此也”。由此,可见当年济宁金石学及篆刻的盛况与高度。

两次高峰,奠定了济宁作为金石文化重镇的历史地位,也深深吸引着海内外的金石学家,影响成就了当地众多篆刻爱好者。

晚清之际,孔子后裔孔继涑刊刻有《玉虹楼法帖》,孔继浩著有《篆镂心得》;济宁孙氏家族的孙维壁,在山东省图书馆建馆之初,出任山东省图书馆帮办、金石保存所坐办(所长)。孙维壁工书法,尤好金石,在金石保存等方面多有建树,保全国粹尤多。

民国时期,康有为慕名专程来济宁访碑,并为孔祥霖的4卷本《曲阜碑碣考》作序。河南聘请济宁人李汝谦编纂了《新郑出土古器图志》。一个曲阜孔家,一个济宁孙家,都是金石学家的落脚地,两个大家族凝聚、帮助了不少的篆刻家。

济宁是一座书法的熔炉,也是锻造“济宁印人”,成就杰出篆刻家的熔炉。特别是“济宁西泠六家”的成长、成才、成名,更彰显出这座熔炉的文化能量。

“济宁西泠六家”与济宁市书法家协会、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成立于1987年的济宁青年书协,已连续举办七届济宁市青年书法篆刻展,无疑推动了以“济宁西泠六家”为代表的“济宁印人”的脱颖而出。

6位济宁籍西泠印社社员中,段玉鹏、范正红、谢长伟、郑志群先后担任济宁青年书协一、二、四、五届主席,段玉鹏、谢长伟先后担任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段玉鹏、范正红、谢长伟、陈靖先后担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范正红担任山东印社社长。

济宁书法篆刻人才辈出,不仅青年书法家、篆刻家持续走向全省、全国,成长为中国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更有一批人才成为中国书法篆刻的理论栋梁。

范正红写作出版了《中国书法家全集·金农》。王大中著有《二十世纪篆刻简史》,整理出版了《兖州金口坝刻石遗珍》。李樯著有《秦汉石刻选译》《杞芳堂读碑记》等多部研究秦汉碑刻的著作。李一担任《美术观察》主编。郑志群执掌起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和济宁金石文化研究院。

三十年多年来,济宁酿造的书卷气,很浓,很可贵,这使得济宁书法篆刻除了历史赋予的文化生命之外,更有着一种其他地方稀有的学术厚重和质感。

西泠六家出济宁是文化必然

“济宁西泠六家”是“济宁印人”的杰出代表,是推动文化济宁发展的重要力量。西泠六家出济宁,有效地提高了济宁文化圈的精神海拔,也契合了西泠印社“声气相投,聚集同道,重振金石”的理想。

九十年代初期,济宁书法篆刻家迈出了更为开放的步伐。1993年早春三月,18位青年书法家、篆刻家登堂入室,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孔孟之乡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著名学者冯其庸,著名词作家乔羽,著名书法家沈鹏、李铎、刘炳森、刘正成等,对展览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时任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欣然赋诗:“墨泼黄河水,艺攀泰岱宗。心随万象转,金岁趁东风”。

二十一世纪初,民间有过一次对“二十世纪篆刻大师”的遴选,朱复戡排在第17名,也是过半数票的最后一位。朱复戡是名副其实的篆刻大师,他对济宁篆刻的影响是显著的。济宁不仅拥有朱复戡的多位弟子,还创办有朱复戡艺术馆和朱复戡艺术研究会。

1976年,朱复戡大师第一次来到济宁。他的启迪作用和带动力量,点亮了济宁篆刻的明灯,成为事实上的“点灯人”。可以说,朱复戡大师影响、引领、推动了当代“济宁印人”现象的形成和济宁篆刻艺术的发展,对“济宁西泠六家”的教诲和影响尤其深刻。

时至今日,书法篆刻在济宁依然备受重视,先后设立“孔子书法奖”和“黄易篆刻奖”,成立了济宁印社、济宁金石文化研究院。济宁人对于书法篆刻的热情始终不减,每两年一次已连续举办三届的“济宁市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一届比一届火爆。报名者从首届的1000人增至现在的2000人,参赛热情高涨。

今天的济宁,访碑活动依旧繁盛,书法篆刻人才辈出。济宁现有中国书协会员120余人,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伴随“济宁西泠六家”的崛起,“济宁印人”已经成为姹紫嫣红的文化新象。

数十年来,“济宁印人”一直向外传递着历史的醇厚芬芳和现代的生动气息。“济宁西泠六家”的出现,由点到面成为艺术现象,已不再是个体存在,他们的意义、他们的影响绝不是孤立的。

2021年4月9日,6位济宁籍西泠印社社员来到杭州,“聚艺”孤山,在中国篆刻博物馆和西泠印社遁庵,举办了“邹鲁流风·西泠印社济宁籍社员六人作品展”。他们向西泠印社捐赠了作品,以自己的行动共同承载了济宁这座城市的艺术面貌。

事实上,“济宁西泠六家”呈现出的,是一种整体的进步。他们的崛起,提升了济宁历史人文资源本身和城市的现代价值。就作品而言,是包前孕后的;就作用而言,树立了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了一代新风。“济宁西泠六家”的出现是文化济宁的必然。

“济宁西泠六家”一直保持着活跃,数十年来,让这座城市的艺术活动以集体跃进的姿态,强势进入公众视野。他们在济宁的影响家喻户晓,他们是同一个时期的6位名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长达40年的齐鲁印坛的6个重要代表人物的统称。“济宁西泠六家”创造了济宁新一轮的文化辉煌。

无论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还是从刀笔语言构成的角度,“济宁西泠六家”依然带着孔孟圣地的影子。

他们以圣地文化特有的博大情怀和细腻清雅的古韵,走出了一条极具探索价值的艺术之路。这对完善一座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左上图:2021年4月,“邹鲁流风·西泠印社济宁籍社员六人作品展”开幕式在西泠印社举行时的合影。张玉猛摄影

这一时期,济宁在汉碑研究也是成绩卓然,出版有《济宁全汉碑》《孔孟之乡石刻碑文选》等一批学术著作。汉碑临习、书法篆刻创作风气之盛,呈现出旷古未有的新气象。济宁有资源、有底气、有传承、有热情,济宁人热爱书法篆刻,可谓自豪自信满满。

济宁有金石文化的高度

有清一朝,济宁有过两次金石学的高峰。

第一次是黄易时期,以访碑为显著特征。运河同知黄易在济宁为官居家25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他在济宁嘉祥访得并发掘保护了武氏祠汉画像石。他以自己的嵩洛和岱麓两次访碑壮举,以及《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嵩洛访碑日记》等访碑成

说起来,济宁不仅是出篆刻家的地方,而且与“西泠”有缘。早在清乾隆四十三年,“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就来到济宁,为官运河长达25年,由从九品一路成长为正五品运河同知,济宁堪称黄易的第二故乡。更为重要的是,黄易不仅引“浙派”北上,还将济宁崇尚的秦汉之风融入西泠体系,推动了“浙派”与北方篆刻的融合。

清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空前隆兴,对古文字资料的搜集、考证蔚然成风,扩大了“济宁印人”的视野,广泛的文人群体亦有兴趣于篆刻创作,形成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期。

名重当时,影响后世的“西泠八家”,极受朝野喜爱,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对济宁的篆刻创作与发展影响很大。“西泠八家”是师承关系、风格延续、地域特征都非常明显的一大篆刻流派。“西泠八家”的出现,特别是黄易的到来,深深影响了“济宁印人”。

在“西泠八家”中,黄易是唯一为官、居家北方者,他深刻地推动了“浙派”篆刻在北方的普及与发展,并给后来的济宁印坛带来无限生机,对后学产生巨大影响,篆刻亦因此贴近济宁而薪火相传,代不乏人。时至今日,济宁篆刻已是人才辈出,砥柱齐鲁印坛。

济宁有书法篆刻的热度

清代金石研究带来了碑学的兴起,也造成了济宁当地篆刻审美体系、评价体系、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尽管大家的书写状态并不完全一致属于碑学体系,但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在碑学理论影响下,“济宁印人”取法碑石的相对较多,即使没有康有为所说的“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那么夸张,至少也是相当可观的。受到金石影响,“济宁印人”不再是标准划一的馆阁之风,他们特别强调篆隶意味,用笔运刀力求古法,富含金石古气。

对济宁的篆刻艺术来说,世纪交替之际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非同小可。

“印证济宁”主题创作活动,更是把篆刻融入到当代生活之中,200个古今地名,200枚精致印章,打开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之门。始于2016年,已连续举办五届的“孔孟之乡汉碑行”,得到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由山东省书协和济宁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协主席顾亚龙出席首届“孔孟之乡汉碑行”开幕式。五年五届,先后举办了全国隶书展暨中国汉碑与书法学术研讨会、山东当代隶书优秀作品展暨创作研讨会、全国当代隶书优秀作品邀请展暨当代隶书创作研讨会,山东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山东省青年书协篆隶委员会隶书临帖展,圣地石华·济宁汉魏石刻书法大展,出版《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展作品集》等6部图书。首届汉碑行投稿作品4100余件,参加、参展作者遍及33个省市自治区,其持续广泛的影响覆盖全国,所引发的“访碑济宁”形成书法研学新潮,业已成为新时期济宁靓丽的文化名片。

新闻推荐

“参谋长”的三本“科技经” 记莱芜区口镇街道科技副镇长朱新德

4月23日,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科技副镇长朱新德透露一个好消息,继2019年底成功引进山东海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并...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