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院 “春秋讲坛” 云讲座系列之三 《孔子家语》讲读专题

济宁日报 2021-01-29 12:53 大字

为拓展儒学普及渠道,深化“春秋讲坛”改革,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孔子研究院推出“春秋讲坛”云讲座系列,将讲坛搬上网络,开展线上视频讲课。自8月份启动第一讲以来,先后举办了18期云讲座。12月份,为深入挖掘阐发《孔子家语》思想内涵,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推出6期《孔子家语》讲读专题。现撷取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暨《孔子家语》系列主讲嘉宾的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杰出的政治家

——《孔子家语·相鲁》篇讲读

魏衍华以《杰出的政治家——<孔子家语·相鲁>篇讲读》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三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一讲,从《孔子家语·相鲁》篇蕴含的孔子政治思想入手,讲述了孔子一生的从政经历,深入分析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内涵、孔子为政实践与春秋战国社会治理、孔子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等问题。

据《孔子家语·相鲁》篇记载,孔子曾先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等三个职位,尽管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在每个职位上都尽心尽力,在其治理下,无论是中都汶上还是鲁都曲阜,都曾呈现出一幅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首善之区”的理想状态,俨然是孔子儒家心目中“大同”社会的初级版和缩小版。

魏衍华认为,孔子的政治实践抓住了国家治理中两项最核心的内容:“养生”和“送死”,也使得其政治理想得到初步的实践。孔子生前从政经历及其社会效果,在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全能型杰出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充分证明孔子的治国理政理念并非不为传统的中国社会所接受,只是不为“礼坏乐崩”的春秋时代所接受。其中,孔子在“夹谷之会”中的机智、勇敢和策略,还体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外交智慧。

(魏衍华: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读懂夫子“五仪”,找到认识“矫正器”

——《孔子家语·五仪》篇讲读

杨富荣以《读懂夫子“五仪”,找到认识“矫正器”——<孔子家语·五仪>篇讲读》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四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二讲,从《孔子家语·五仪》篇中孔子的人才观入手,阐释了认识人才、选用人才和人才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微妙关系。

“五仪”既是孔夫子识人、用人的“规矩”,同时也是人生的“矫正器”。《孔子家语·五仪》篇中,孔子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等方式解答了鲁哀公有关如何认识人才、选用人才以及用人才治理国家等困惑,特别是关于治国取士和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孔子儒家“内圣外王”和“修齐治平”的思想。

杨富荣认为,孔子将人才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等,为后世树立了修、齐、治、平的基本范式。《五仪》篇中所讲述的孔子“取人之法”“忧惧之念”“祸福运转”都是由现实中的人决定的,而非外在的天地。人是否能决定国家、人类自己的命运,取决于现实中人的德性修养,取决于能否把握“中道”和理解“舟”与“水”之间的关系。《五仪》篇的内涵博大精深,值得人们细细品读,认真理解,进而从中吸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夫子智慧。

(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篇讲读

陈霞以《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篇讲读》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五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三讲,从《孔子家语·在厄》篇在《孔子家语》中的重要地位入手,介绍了孔子儒家在困境中矢志不渝的精神,以及“时遇”“穷困”等学说在中国儒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孔子师徒“陈蔡绝粮”、子路问“君子亦有忧乎”、曾子拒绝鲁国国君致邑和颜回取埃墨于饭等四则儒家经典故事的详细介绍,陈霞深入阐释了孔子弟子在困苦境遇中的鲜明态度,提出《在厄》篇中孔子与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人的对话,反映了三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术志向,体现了他们对孔子思想的不同体悟,传递出孔子儒家在困境中仍然能保持高贵的人格,坚守自己的节操,是早期儒家独有的精神品格。曾子弊衣耕作而不接受国君的赏赐、颜回身处困境而坚守仁廉等故事,也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陈霞认为,“穷困”应该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好比一场修行,而人生中遇到的“穷困”“困厄”则是人修行中的“磨刀石”“试金石”。人们应当怀着诚敬的心态、感恩的态度,仿效孔子儒家积极乐观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顿。

(陈霞: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超越平凡 卓然圣域

——《孔子家语·本姓解》篇讲读

齐金江以《超越平凡 卓然圣域——<孔子家语·本姓解>篇讲读》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六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四讲,通过《孔子家语·本姓解》的深入解读,讲述了孔子及其“孔氏”超越平凡到达圣域的全过程。

通过《孔子家语·本姓解》的篇题内涵、文本解析、文本思想及其在整本《孔子家语》以及传世文献中的地位和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的详细系统的介绍,齐金江认为《本姓解》篇在整本《孔子家语》甚至传统传世经典文献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齐金江认为,《孔子家语·本姓解》这篇文献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孔子的高贵家世和不平凡的身世,叙述了孔氏从宋国到鲁国的迁徙过程,并解读了孔子及“孔氏”从“平凡”到“圣域”的修炼过程。孔子及孔氏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孔氏的高贵血统、孔子父母的虔诚祈祷与培养、孔子个人的努力以及弟子的尊崇等等;孔子通过教授弟子、整理“六经”和弘扬中华圣道,使他成为后世公认的具有帝王之文德的“素王”。孔子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并非后世认定的上天恩赐,而是由“乱而治之,滞而起之”志向决定的。

(齐金江:孔子研究院信息联络部部长、研究员)

《孔子家语》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杨朝明以《<孔子家语>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七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五讲,通过对《孔子家语》内容及篇幅的分析、《孔子家语》与《论语》的参照对读等,揭示了《孔子家语》对当今人们认识、研究孔子儒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孔子家语》的真伪与价值、《孔子家语》与《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的诸多形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杨朝明认为,孔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居于庙堂之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丈夫和父亲,是一位温良恭俭让、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老师,更是一位“明知不可而为之”带给人们无形力量的伟大思想家。

杨朝明认为,尽管长期以来《孔子家语》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伪书”,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它的独特价值,认识到它并非后世“言之凿凿”的伪书。它为今天人们认识孔子儒学,认识中华上古文明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与新出土文献相印证,《孔子家语》中的文献资料纠正了不少传世文献的错误,激活了一批为人们长期忽视的“伪书”。从文献资料的厚度上讲,《孔子家语》是《论语》字数的3.578倍,而且有故事情节,有对话场景,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信息,体现了更为真实、更为丰满的孔子形象。尽管《孔子家语》并非孔门弟子最原始的记录,经过了子思子、孔安国等人的重新编订,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造伪具有本质的区别。(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礼乐人生,成就君子风范

——《孔子家语·问玉》篇讲读

郑丽媛以《<孔子家语>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八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六讲,结合曲阜礼乐教化的资源和传世文献中的“六经之教”“圣人之道”,系统阐释了孔子儒家的“玉教”思想及其礼乐教化本质。

从孔庙“诗礼堂”的起源、内涵切入,郑丽媛从玉的特征和玉教的内容、六经之教与玉教、天地之德与玉教以及圣人之教与玉教等四个方面,对《孔子家语·问玉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认为人们之所以重视玉、接近玉、赞美玉,并非是因为玉石的稀少,并非是因为玉石的价值之高,而是因为玉石本身所蕴含的君子之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这些品德都与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极为相似。

郑丽媛认为,孔子儒家的“六经之教”是涵养人们君子之德最重要的载体和路径;天地之德则是孔子儒家“玉教”和“六经之教”的源头,中华文明中的圣人是天地之德的化身,三代明王则是圣人之德在人世间的代表;圣人之教并非空言说教,而是从研习与践行中华礼乐传统入手,也就是孔子说的“言而可履”“行而可乐”入手,最终培养出社会中知位、守时的君子品格。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玉教”,形成了佩玉、崇玉的习俗甚至传统。通过与玉石接近、与玉同行,人们希望自己能培养进而拥有“温良如玉”的君子之德。(郑丽媛: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讲师、济宁市“圣地”名师)

本版通讯员李静华静静

新闻推荐

数九寒天修树忙

日前,曲阜市吴村镇的片片果园里,果农三五一组、或单人行动,抓住立春前的有利时机,正在纷纷投入冬季果树修剪及一系列果园技术...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