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我会一直‘笨\’下去”
见到王征时,他一脸倦意,“每天都要画到凌晨三四点,抱歉抱歉。”只有谈到他的画作时,他的脸色疲倦中又透出神采,衣服上、手指甲上都沾上颜料。
王征在北京西客站附近的画室面积不大,两边的墙壁竖立着一块块拼接起来的画板,王征目前创作的,是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大学堂礼厅的儒学壁画,他整天陶醉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
“这部讲述中国传统礼学的巨型壁画,我已经投入了三四年的时间,如果用这段时间我可以做出很多商业创作,恐怕已经赚了很多钱。”王征说,“遇到了这个创作契机,我就不会放过。”
王征出生在新疆,父母是当年支援新疆的内地工作者。他从小在罗布泊的实验基地生长,那个充满激情岁月回忆的地方给了他很多的印记。
王征第一次接触壁画就是敦煌壁画,传统石窟壁画之美打动了他,对敦煌壁画的感动和对绘画的痴爱坚定了王征去石窟工作的决心,大学毕业后,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招人,王征毅然来到了龟兹,开始了九年苦行僧般的修行。
每天他带上军用水壶,备好纸笔和干粮,迈着匆匆的步伐向石窟走去。他每临摹完一张就会对龟兹壁画的内蕴潜质取得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这种成就感激励他急切地想再临摹第二张、第三张。
随着临摹了越来越多的壁画,王征发现要补许多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王征察觉到自己承载的使命,临摹不是简单的复制,还需要对壁画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石窟的年代有准确的判断、对画像的细节有严格的考证。
从新疆来到北京后,王征供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对绘画和考古的专业造诣,让他成为山东尼山圣境大型儒学壁画创作者的不二人选。这一组《明礼》壁画共270多平方米。
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了解古代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关于春秋时期的服饰与器物等方面。
壁画局部,每个都要画一两个月,光是画面中的线条,就要勾画十多天,为了一个头发上的细节,他的手指头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王征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审美标准大抵是有共性的。”他表示,良心制作也好,工匠精神也罢,还是被许多人看作是与时代节奏不相称、费时费心费力的“笨办法”。长远来看,行之有效的笨办法,也未必不是好办法。“我会一直‘笨’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陈曙光张艳乡村生态宜居,群众脱贫增收,村容焕然一新,文化丰富多样……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小康画卷正...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