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青岛之恋 多次来青,爱上这里的山海屋,还有温柔的“白富美”

半岛都市报 2020-12-21 01:50 大字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图/摘自《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署名除外)

近日,关于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为国立青岛大学)两位学者的书籍陆续出版,于是,围绕着他们,我们策划了两位山大名人专题。本期,关注曾经的山大文员、后来的散文大家吴伯箫先生,可以说,他在青岛才正式开启了职业生涯,并收获了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面对青岛的山海,居住在山屋里,他文思泉涌,写下了大量的散文,结识了王统照、老舍等前辈及好友。于是,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刘增人教授以及《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的作者子张先生,听他们讲述吴伯箫在青岛的别样经历。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传奇,两次“被死亡”,一度被假冒,谜案重重……

初来青岛

毕业实习期,结识“白富美”

那年初冬凉夜,乘胶济火车蜿蜒东来,于万家灯火中孤单单到青岛,浴着清清冷冷风,打着寒噤,沿了老长老长的石栏杆步履彳亍……忽然窗启处展开了一眼望不断的水光接天,胸际顿觉豁然了,我第一次看见了海。

——吴伯箫

青岛,对于吴伯箫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在这里,他开启了正式的职业生涯。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一个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4岁考入曲阜师范学校,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经同乡介绍,到孔府“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嫡孙女孔德懋等教授英文”。在这期间,继续备考,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25年1月10日,19岁的吴伯箫在家里的安排下,与同龄女子刘淑德举行了婚礼。父母之命的婚约给吴伯箫带来了一生的愧疚,他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虽然举行了婚礼,但他“夜晚和衣而眠,白天到县城同学家躲避,并在县城街道张贴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的标语”。当然这些反抗都是徒劳的。

考入大学后,吴伯箫更是不回家。

1931年2月,吴伯箫正在就读北师大,毕业前,他与英文系同学曹未风来到青岛实习,在青岛女子中学任训育主任兼英语教员。

他为何选择青岛?《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的作者、学者子张先生告诉半岛记者,吴伯箫是山东人,在北师大有个山东校友会,他曾任会长,所以结识了很多山东籍的校友,有比他大几届的师兄到青岛就职,如青岛市党部的秦亦文等,另外,他在北平还结识了后来任国立青大校长的杨振声,这些都促成他在毕业实习期间,选择青岛,到女子中学任职。

这次来青岛,他只度过了短暂的三个月的时间,在教学上,他都能应付自如,要说这期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认识了后来的夫人郭静君。

郭静君(1911~1991年),即墨人,在青岛出生,是个“白富美”,她的父亲郭占庭在青岛开办汽车行,家庭条件优越。在郭静君上初三时,吴伯箫任课且任训育主任。26岁的吴伯箫与20岁的女孩郭静君特别谈得来。

吴伯箫初来青岛的状态是较为孤独的,“又曾于料峭的初春寒夜,披了满月,踏着吱格碎沙走那段漫长的汇泉路,孤零零一只瘦影都引起了那寂寞的警察的注意,奇异的眼光干了嗓子悄悄问:‘干吗的?’\‘去听海涛’,我也四字搓作一团掷过去,不知怎么那问答会突然地引起我落寞的新愁”。

有时吴伯箫会与学生们一起畅游,“月初,春尚好,曾随她们那帮快从学校出阁的女孩子去了一趟济南”,“济南夜车归来,翌晨又乘了军舰去崂山;萧同行。女孩子们都去了。人虽多,嚷嚷而已,去年的游兴却没处找。”年轻的吴伯箫,在年轻的女孩子们中间,找到了快乐,也找到了贴心的人儿。自从认识了郭静君,吴伯箫孤独的心似乎有了港湾,两人心意相通,所以吴伯箫5月份离开青岛后,两人还在通信。“1931年暑假,女中换校长,辞职。暑假前回师大参加毕业考试,进行教学实习,结束了大学生活”。

相伴一生

障碍重重的爱情,终身未变

随着通信的频繁,爱情的种子终于萌芽了,吴伯箫与郭静君成为一对靠通信互诉离思的爱人。

对于这段感情,吴伯箫一生都很低调,他自知对不起家中的妻子。但又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安心娶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大哥在青岛与郭静君恋爱后,曾经回家向父亲提出与刘淑德离婚,父亲说:‘你在外头娶八八六十四个老婆我管不着,但家里这一个,不能离!’父子为此闹翻”,吴伯箫的弟弟吴熙振说。不能离婚,对吴伯箫来说是痛苦的,多年以后,弟弟告诉他大嫂一直对父母尽孝,照顾吴家人,“大哥深表同情,对我说:‘都是女人啊!我虽然无法解除她精神上的痛苦,但我得在物质上帮助她’。从那时开始往家里给大嫂捎钱、捎物、捎茶叶”。

其实,吴、郭两人“门不当户不对”,“吴伯箫三弟熙振老人生前多次跟我谈到,郭家在青岛是家大业大的‘大财主’,做的是与汽车有关的大买卖,而他们吴家,不过是莱芜农村较为富裕的农户,充其量只能算地方上小有地位的乡绅。且为了供二叔、大哥读大学,家里的田产已经变卖了不少,家境早不如从前了”。显然在如此门不当户不对的境况下,郭吴相恋的前景实在说不上多么明朗。

所以,吴伯箫和郭静君的恋情没有知会父母,可以说是地下情。

其实,郭静君的父母早就知道了女儿的事,只是没有捅破。1936年,两人准备在济南结婚时,郭静君说:“1936年春,由我的一个同学的丈夫向我父亲提出,即刻得到同意。我父亲说:‘我早就知道了。’早知道他不反对,我们还可以早提几年呢”。就在这年的秋天,两人在济南青年会结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1937年1月,吴伯箫调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半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吴伯箫带着学生走上了流亡之路,郭静君的父亲担心刚刚生过孩子的女儿受不了,还曾带她“去青岛大庙许愿”。

之后,吴伯箫几经辗转,从国民党队伍,到投奔延安,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蜕变。1942年,郭静君带着只有五岁的儿子,长途跋涉,几个月后终于与丈夫会合,这样的感情令人感动。

吴伯箫和郭静君之间没有字面上的你侬我侬,但却在心底里难离彼此。子张老师说,他偶然看到了1980年吴伯箫写给郭静君的两封家信,第一封是到达后报平安,第二封是离开北戴河之前给夫人的回信,简单介绍了在北戴河与“严文井夫妇”“新凤霞夫妇”以及胡絜青、魏巍等熟人的相处,又交代了一些家事的安排,其中还提到一件底下画了红线的“要事”:“我还剩10元多,除买回京车票,怕不够用。李言同志给我留下了20元,记着,到家就提醒我还他。”平淡、琐屑,可也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温暖亲情,特别是开头“静君”二字的称呼,总让人不由得揣测那背后近半个世纪积累起来的体贴和默契。

“吴伯箫1982年去世后,郭静君很快就垮掉了,1985年我去拜访她,她的儿子告诉我,父亲的去世对母亲打击很大,她甚至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可见吴、郭二人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新闻推荐

莱山街道全力构筑乡风文明新样板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徐睿通讯员王勇亮摄影报道)隆冬时节的胶东半岛寒意渐浓,在莱山街道官庄村国学馆,一场国学经典著作《论...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