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的学子到底有多努力? 1人,25本书,15万字札记

齐鲁晚报 2020-12-12 04:48 大字

曲师大教学楼走廊里,不少考研学生正在努力复习备考。▲教室里,老师在认真授课。师生、校友及家长谈“考研热”“犁牛之子”总想努力奔跑 从早6点到晚11点,“有光的地方,就有人读书”正是曲阜师范大学学子的真实写照。

曾备受争议的小城大学到底有多努力?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了曲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试图通过描绘一个学院的育人经,透视整所学校的成长史。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巩悦悦李家澍

学生的读书札记

已堆到天棚高了

“我们学院的本科生培养独具特色。”在曲师大教育学院一座没有暖气的老楼里,唐爱民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边说边把“一课一本”计划表递到记者手中。

唐爱民介绍,从2017年起,学院就推行了“一课一本”计划。以教育学专业为例,总共有25门专业课程,每一门课学生必须读一本书。“每位老师把这门课中最经典的10部专著列出来。除了正常上课外,学生要从中任选一本阅读。”唐爱民说,这样,大学四年里,每位学生至少要阅读25本书。而任课老师指定的这25本书,几乎将教育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一网打尽。

学生不光要读,读完一本书,还得手写6000字读书札记。假设学生不照做怎么办?唐爱民说,他有办法督促。

“读书札记、课程论文的分值,分别占这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20%、10%,试卷成绩仅占70%。如今,学院资料室里的读书札记,已经堆到天棚高了。”唐爱民透露,读完这25本经典著作,基本能保证学生的专业内涵。“学生们每天都闲不住,阅读能力上去了,写作能力也上去了,将来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调查报告都没问题了。”

唐爱民说,会读会写还不够,大部分学生将来要站到讲台上,所以还得学会“讲”,“我们专门设立了读书分享会,大学四年里,一个学生至少有4次公开分享阅读心得的机会。分享者本人不胆怯了,能讲出来了,读、写、说、讲的能力显著提升”。

小城大学争来 教育学制高点

相比部分师范类院校,曲师大招来的学生分数相对较低。底子薄、基础差怎么办?唐爱民说,只能是师生都忙活起来,做老师的更要辛苦一点,要批改每名学生的25篇课程论文。

不是没有老师喊累。唐爱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培养人是个慢工夫,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在有没有耐心触动学生个性发展、支持其成长。”在唐爱民看来,任课老师讲完课就走、考试出三两道题的做法极不负责任。

刚开始老师们有压力,也有怨言。为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唐爱民也想出个好办法,“每5篇学生的读书札记给一个工作量,但必须是批改完了的。假设一位老师有136个学生,这一下子就几乎增加了30分。要知道,一位老师总共才有70个工作量。”

“只要老师们不懈怠,学院就要坚定不移地推下去。”目前,教育学院全体老师都加入了“一课一本”计划,“我跟全院师生讲,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突出我们的教学改革路子。”

一周前,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曲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被列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

唐爱民不无感触地说:“我们这样一个小地方培养出来的学科能进入高峰,意味着这些年来的辛勤付出有了收获。”

从2018年获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到2019年获批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唐爱民说,全国的教育学制高点,他们学院都占了。“要知道,我们办公楼没有暖气、教师没有工作室、教授三四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大家在这样落后的条件下争取来荣誉,很不容易。”

教育学院的“小破楼” 走出130位正教授

在教育学院,走廊两侧整齐摆放着一排排小黑板,上面用粉笔书写着朱熹的《观书有感》。“仔细看看校园就能发现,我们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培养的。”唐爱民说,小黑板比赛每学期组织一次。即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院也要拿出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给每名学生买一块小黑板、发两本钢笔字帖。“不管其他学院,也不管其他师范类院校是怎么做的,只要按教育规律来培养学生,我想都能做出成效。”

唐爱民介绍,从教育学院的小破楼里,已经走出至少130个正教授,“全国设有教育学科的大学,几乎都有曲师大的毕业生”。

在唐爱民看来,曲师大学生最大的特质就是朴实。他用了“基础扎实、能力厚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来形容自己的学生,“单是作风朴实和为人诚实,哪一个单位不抢着要?”

“又是搞改革,又是设比赛,又是给学生花钱买字帖和黑板,不少人劝我少给自己找麻烦。我说不行,我们要有职业良知,还是要做点事情的。”唐爱民告诉记者,他们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光能写会画,省里的各种比赛也都没落下。百年育人需要的是慢工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巩悦悦李家澍

十六年前,曲阜师范大学因被冠名“考研基地”火了!然而,这种“火”被过分解读,有人甚至将曲园学子视为“考研机器”。面对外界传言,校方很少回应。十六年后,一批又一批“犁牛之子”成长起来,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光和热。再次提及外界传言,曲师大的老师、校友、学生家长如何看待?

大一大二先学好基础知识 有了兴趣方向再决定要不要考研

刘伟,曲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从事中国历史教学和研究。“我是农村出来的,小时候感觉只要考入大学,将来就能跃入龙门,或者拿到一个铁饭碗。”刘伟介绍,他当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历史专业,大四那年被保送至北师大历史系继续深造。

读博期间,听到外界称本科母校为“考研基地”,刘伟心情复杂。“一方面,这个传言并没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让我觉得挺遗憾;另一方面,曲师大的学生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进入名校深造的理想,在我看来值得肯定。”刘伟告诉记者,曲师大学风好,师生非常纯朴。曲师大的校训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刘伟认为,学习和工作一样,都是学无止境、不断给自己设立更高目标的过程。

回忆起1997年底,身边同学备战考研的情景,刘伟依旧历历在目。“大家学习劲头很足,非常刻苦。因为要去图书馆占位置,一些同学不到5点就起床了。当你5点半再去排队时,会发现已经排到了几百号,有几次甚至把图书馆的门都挤坏了。”

针对外界“曲师大学子大一就开始备考”的传言,刘伟说,“准备考研应该是在大三下学期,在此之前都是依照学校培养计划学习专业课和公共课,并没提前做特殊准备。”当了老师后,偶尔有大一、大二学生咨询考研问题,刘伟通常引导他们先把基础知识学好,等有了基本功、形成兴趣方向后,再决定要不要考研。

动手能力强 有考研生被破格录取

刘柏玲,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硕博就读于中科院植物所。“我来曲师大工作16年了,这些年来,真切觉得校园里学风特别好,学生的学习劲头非常足,上课抬头率100%。”

刘柏玲介绍,大一还没结束,就有学生主动找到老师,问能不能跟着做实验,或加入到一个课题中来。“大部分学生做得很好,只要能坚持下来,一般都会有一些成果。”刘柏玲介绍,去年一个学生考入中科院植物所,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因此根本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传言。

“我的学生,每年都有人考入中科院、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学生们通过大一大二的系统学习,已经对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如果感兴趣,就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学生本科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或发表过文章,拿出去就很有说服力。”

刘柏玲举了个例子,她的一位学生报考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政治差一分过线。“本来这是没希望的,但老师看他在本科期间做了很多有关分子的实验,最后将他破格录取。”

袁晓涵,本硕就读于曲师大,如今在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辅导员。“从2013年踏入曲园的那一刻起,我就被这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深深吸引。”袁晓涵说,本科四年期间,她逐渐对未来有了规划——要继续考研,让自己的学识、见识和眼界有更高层次的提升。至于母校被称作“考研基地”的传言,袁晓涵认真地说,“校友一句话说得好: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在读书。我觉得这就是曲园人对知识的渴望。”

刘丽,数学科学学院教授,2009年入职曲师大。“大一新生来到这里,不用苦口婆心告诉他们好好学习,看到大三、大四师哥师姐的学习状态后,他们就会以此为榜样去努力。”她认为,一所学校的学风和传承非常重要。

耕牛的孩子 都想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本科就读于曲师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樊佳怡,现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有考研的念头是在大三,当时跟着老师进行一些科研训练,逐渐对生物学科非常感兴趣,这才有了想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谈及有关“考研基地”的传言,樊佳怡认为,这可能是外人对母校不太了解,只看到了考研率高的结果。“实际上,老师们很负责任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考研率高的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没落下。”

曲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霍文博,今年以高分考入吉林大学深造。“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大学,大部分生源都来自各县城乡镇,因此大家都管自己叫‘犁牛之子’,虽是耕牛的孩子,却总想努力奔跑。”霍文博坦言,他和身边多数同学一样,并非出身富裕家庭。要想进步,除了多读书,考研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考研有初试和复试,就拿我们班来说,考研复试的通过率是100%。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我们只会死学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谢锋,2016级曲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国学班谢景雯的爸爸,孩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被推免到兰州大学读研。谢锋说,曲园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孩子抱着书学习,“这个氛围真的很好,孩子学习劲头很足。”谢锋告诉记者,说句实在话,以前有人说学校是“考研基地”,但实际上,这是学生们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好的体现。

新闻推荐

曲阜:联勤联动机制严惩堵塞消防通道行为 消防携手交警 为生命通道清障

本报记者刘菲通讯员高德雨杜波涛近日,济宁市消防救援支队曲阜大队与曲阜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机动车妨...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