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古琴,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出真正属于它的声音 郑吉军:经年斫一琴
郑吉军弹奏一曲,为新做的古琴试音。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国陆
在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街道西泉泸村外一个农家院里,80后郑吉军端坐案前,轻抚一曲《平沙落雁》,悠扬流畅。当过教师、干过翻译,一名哲学研究生,为何迷上了古琴?
一年“挂壁候稳”
这个独立院落四周桃树环绕,桃花盛开时节,俨然世外桃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一间书房,满是古代文学典籍,一间琴房,几张他亲手斫制的古琴。除此之外,就是他的斫琴工作间,各种木料、工具。
制作一张古琴,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且要对木材、声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有相当的研究。“做琴和做家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为一种乐器,要的是声音。”郑吉军随手拿起一块切割好的厚木板说,这种杉木来自农村老屋拆下来的旧房梁,至少百年了。
古琴主要由面板和底板构成,面板常见的木料是杉木、青桐木,也有沉积千年的老木料,青桐木容易开裂,需要用石灰水浸泡3-6个月。通常底板用梓木。
挑木头是个技术活,并不是所有的老房梁都能做成琴。“一堆老木料,最多也就挑出三分之一。”
选材主要听声音,提起来敲打两端,凭经验识别、判断是否适合做古琴。绝对不能光看大小、颜色、形状、疤节,甚至哪个地方做颈肩,哪个地方做腰尾,都需要根据经验来“相材”,像高音区必须格外注意。
“古琴有20多种款式,最常见的就是仲尼式。”郑吉军边介绍边拿起木工铅笔,比照模板,在木料上迅速画出一张古琴的形状。“一块木料适合做成哪种款式,需要你去把玩、细品,灵活把握,避免因为结构的关系影响某些声音的表现。”
在郑吉军看来,做琴不仅仅是打磨一款乐器,更像与古人对话。拿起工具台上一把铲刀,在木料上一刀一刀地挖槽腹,琴主要靠这个空腔发声,这叫制坯。
“老木料在铲刀下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有时会伤到手,我做琴从来不戴手套,否则那种感觉就没了。”做出一个古琴的雏形,挖好浅浅的槽腹后,合上底板,在墙壁上悬挂一年,这叫“挂壁候稳”,主要是让琴坯充分释放应力,可以收藏百年,防止后期变形。
一年之后,郑吉军开始调音。“原理和中药里的配伍差不多,讲究整体调理,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确保低音、高音、散音、按音、泛音等音色音量统一、通透、凝实、悠远。这是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也是琴的灵魂所在。
斫琴师既是古琴制作者,也是古琴音色之美的发现者、塑造者。特别是遇到疤节,必须处理好,避免木质不均匀影响音色。高音区最难调,市面上绝大多数古琴高音的表现力欠佳。郑吉军认为:“木材的特性就是密度不一致,所以每一张琴都必须根据木料的实际情况来打磨,槽腹多一刀少一刀,厚一点薄一点,需要不停听,不停修正,而不是用数控机床挖个千篇一律的漂亮形状。”
调好音后就要合琴,也就是把面板和底板合起来。在冬季,郑吉军一般不做这个活。“合琴一般选择春秋季节,主要考虑温度、湿度等因素,极端天气下容易差异过大,在后期可能影响音色。”
用乐器胶严丝合缝地固定好后,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裹夏布”,也叫裱布。使用弹力极小的纯麻布,经线和纬线都不能含有化纤,紧紧地裹在琴体表面,主要是加固古琴,防止后期变形开裂,以期可以存用百年以上。
木工活基本告一段落,转入漆工活。郑吉军说,底漆通常上四遍,“我们平时习惯叫大漆,用鹿角霜和生漆调制好灰胎,一遍遍地刮匀。”
鹿角霜是一种中药材,来自马鹿的鹿角,一年脱落一次。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买回原料后,郑吉军自己研碎,用中药筛筛选出40目-200目的粉末备用。“如果买成品的话,不敢保证纯度,就怕掺了牛骨粉,影响乐音的清冽悠长。”生漆是取自南方的漆树,密封在透明袋里,呈灰白色,遇空气氧化后会变黑。这都是传统制琴工艺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四遍灰胎后手工打磨光滑。这时需要“排煞音”,光滑的琴面并非一个平面,必须有细微的弧度。郑吉军熟练地卡上琴弦来试音,用200目到2000目不同规格的砂纸反复打磨、精修,平整性不能丝毫偏差,慢工出细活,这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排除掉煞音。然后再上四道面漆,使用古代漆艺中的传统工艺,生漆涂擦。调面漆时要加适量桐油来调整光亮和色泽,漆的黏稠度跟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这个“适量”几乎完全凭经验。最后要用细瓦灰沾花生油反复地擦“退光”。
“除了徽位、琴弦等,我从不外购配件,每一张琴都应该根据木料的特性量身定制,批量制作的通用版古琴没有灵魂,也难有好的表现力。”郑吉军坦言,这也是受师傅的影响,即便是小的配件,他也要买来小叶紫檀、科檀等名贵木材,手工制作,确保用料扎实,不易开裂。
一张琴,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出真正属于它的声音。“每一张琴的音色都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郑吉军在制作古琴时更注重对音色的追求,在颜色外观上显得相对简朴。
初心在琴外
作为一名80后哲学研究生,为何迷上了非常小众的古琴?
“做琴只是一个载体,算是心安之处,初心在琴外。”郑吉军说,这个爱好更是一种情绪情感的表达,如果从根上找的话,应该是源自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儿时家里就有一些线装本,母亲的爷爷是乡绅,收藏了大量古籍。上中学时,他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岳飞还是个书法家,他的《小重山》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到底是什么弦,什么琴?在郑吉军的脑海里一直是个谜。
当时,磁带上的音乐风靡大街小巷,同学们喜欢听最流行的摇滚,他却独对中国传统器乐感兴趣,尤其是琴声,魂牵梦绕。
在大学校园里,郑吉军读英语专业,看到图书馆里海量的传统文学书籍,一头扎进去迅速入迷。那时做的《先秦诸子美学述评》等读书笔记,至今仍在书房案头。
毕业之后,郑吉军当了高中老师,后来又做导游、翻译,在曲阜为外国游客讲中国文化,让他对东方文明更加自信。后来毅然辞职考研,选择了华侨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是相当“不务实的专业”。郑吉军那时就特别想买一张古琴,因为经济拮据买了一张几千元的入门琴。弹了几个曲子之后,他就发现和老师的琴相去甚远,一问才知道价格相差大约10倍。读书期间根本买不起数万元的古琴,执着的郑吉军就想自己做,打听哪里可以学到制琴的手艺。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异想天开。
“我的姥爷是木匠,绘画技能也好,擅长做各种家具的雕花。我父亲也是木匠,手艺是跟姥爷学的,各种榫卯结构都不在话下。我七八岁就跟大人学做木头枪之类的玩具,基本的木工活我都能做,做琴大部分是木工,至少我有点底子。”郑吉军的一腔热情最终有了结果,他通过古琴老师的引荐,找到了一位僧侣斫琴家:智藏和尚,俗名李秋实。
在耐心等待了两年后,师傅终于能收徒了,郑吉军在大年初三只身赶到上海,正式拜师学艺。“这是很正统的师徒关系,吃住在一起,很多时候,连续三四个月没吃过肉,除非短暂外出。师傅不收学费,但对徒弟的要求非常严格。我当时买了12张琴的原料,准备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做出来。师傅说,你也就做4张,最后我真的就做成了4张琴,其余的材料都带回来了。师傅就是师傅。”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郑吉军掌握了斫琴手艺,他做的第一张古琴以2.6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会了槽腹调音。师傅敢把高音区做得很通透,而且对工艺要求极为严苛,要求构件之间贴合紧密,做到严丝合缝。”
回到济南后,郑吉军在地下室潜心做琴,觉得人生好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窗。苦于经常产生噪音而被四邻投诉,他四处寻找一处适合斫琴的院子,最终在南部山区的西泉泸村租了一个农家院。这个僻静的院落是他创作的地方,不对外,不搞活动,只接待各地而来的访客。
高山流水觅知音
“做琴对我来说,算不上事业,更谈不上赚钱,大概就是一个爱好、一种情怀,所以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在郑吉军看来,这个爱好应该是退休之后的生活,只不过提前做了,他更享受的是自我的修炼和超脱,把古琴当作一个精神支柱。
古琴的形制处处流淌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每当提起来郑吉军如数家珍,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有头、颈、肩、腰、尾、足。琴弦最初只有五根,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演变成了七弦。
闲来抚一曲,郑吉军说,这就是和古人对话、聊天。读文学,能读出作者的心情、感受、观点、态度,书法也能如此。古琴同样与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他最喜欢的曲子是《平沙落雁》,虽然描述的是大雁落沙滩的一个场景,但背后讲的是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有家国情怀。而《鸥鹭忘机》则是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庄子的思想。
“在古代,音乐的首要功能是修身养性,而不是娱乐的。”郑吉军说,古琴由于其结构的原因,与其他乐器相比音量较小,这并非缺陷。古琴要求环境安静,天籁般的音色沁人肺腑,让人远离喧嚣,沉淀下来,从而修身养性。
高山流水觅知音。通过做琴,郑吉军也结交了一帮志趣相投的好友。有一个画家非常喜欢古琴,经朋友引荐,到访他的创作室,打算买琴,两人一见如故,相聊甚欢。“我也很喜欢他创作的画,就相约以琴换画。我送他一张古琴,他给我画一幅《平沙落雁》图。估计创作难度不小,至今还没画完。我不着急,毕竟画出心灵相应的作品才是我想要的。”
在济南,古琴圈属于比较小众的,有此雅兴的基本上都是传统文化的拥趸,大致有两类:学习者和收藏者。郑吉军说,自己做的琴更适合学琴之人升级换代使用。
泡一杯清茶,安心坐下,手指在七弦上疾走如风,弹给朋友也弹给自己听,竟是这么舒服的一件事。琴声养人,郑吉军说,从肆意追逐到回归本真。“其实纯粹和简单才是最好的。”
“我肯定会一直坚持做下去,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一种享受。”郑吉军觉得,随着大国文化自信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古琴。沉下心,一心一意做个制琴人,隐于闹市,把古琴做好,传承传统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新闻推荐
农业银行曲阜支行把“互联网+”作为服务“三农”的一号工程,加快推进,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发展。截至10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