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翰林和检讨碑

济宁晚报 2020-09-28 08:09 大字

汪林

1757年,当了22年皇帝的乾隆从北京的乾清门起銮,开始了沿运河南巡的行程。

《南巡盛典》用了75页的篇幅,分段绘制了乾隆一行的南巡路线。据说,乾隆每天大约走六七十里路,在每一页上,都详细记载着途经的主要县城、景点和具体里程数。

这天,乾隆来到曲阜,住在行宫。一日说要去孔林祭孔,当他来到洙水桥坊时,仰头仔细观看“洙水桥”三个红色大字,落款是“大清雍正十年”。乾隆含笑穿过洙水桥,扭头抬脸瞅了一眼洙水桥坊背面的大字,这一看不要紧,脸色立时寒了下来。原来背面的桥坊上刻的是“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昭立”。同一坊石的两面署名竟然相差二百多年。

原来,雍正九年,朝廷派官员监修孔林,官员偷工减料,私吞了很多修林的银子。许多该修的地方都没有修,而是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蒙混过关。把“洙水桥”南面刻写的“明嘉靖二年”凿去,改为“清雍正十年”,就是一个例子。

乾隆对官员们的贪污和应付公事,给后人留下笑柄,十分生气。但这是前代发生的事情,乾隆也不好再追究。但本来愉快的心情,被这事儿给搅得没了兴致。

穿过洙水桥,过了挡墓门,乾隆来到享殿前时,面前是四对石雕。乾隆见那位石雕的文翁仲虽笑容可掬,但头向一边斜着,露出对人不理不睬的神态。乾隆随口问身边的翰林大学士:“这两个石人叫什么名字?”翰林大学士被皇帝突如其来的问话弄蒙了,慌中出错,竟顺口答道:“仲翁。”

乾隆听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一个堂堂的翰林大学士,怎么能把翁仲说成“仲翁”呢!便揶揄道:

翁仲缘何说仲翁?怨尔当年欠夫功。

有亏朝里为林翰,贬汝江南做判通。

乾隆故意把每句话的最后两个字颠倒过来,嘲讽那位大学士。就是这首打油诗,把那位翰林大学士,贬到江南做了个比县官还小的通判。

却说乾隆孔林祭孔后,回到行宫。行宫的对面,就是风景秀美的古泮池。乾隆在古泮池畔散步,触动了他的“考据”癖好,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

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而后两句是乾隆对“泮池”的疑惑。因为现在的曲阜被称为“新城”,是明代由东郊“旧城”搬迁到这里的。据此,乾隆认为既然是新城,古泮池属于鲁国的遗迹,理当在旧城才对,新城中怎么会有古泮池呢?

其实,是乾隆弄错了。古泮池位于曲阜城内东南隅,自春秋时的鲁僖公肇建以来,奇迹般地延绵两千六百多年,《诗经》《史记》《汉书》和《水经注》等文献,以及自西汉至明代的众多碑刻中都有记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古泮池无疑是一座延续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园林。宋代时,为保存孔庙等遗迹,将曲阜城从古城址移到城东十多里的地方重建,改名为仙源县。到明代因仙源遭遇战火,又把县城迁回原址,经这样一个来回搬迁,虽然名叫新城,但古泮池的位置并没有变动,仍在古鲁国的“泮水”旧所。

乾隆在曲阜小住期间,从史籍中发现,原来“今之曲阜县治,实即古鲁城池”,古泮池正在此处。这时,乾隆为自己在诗中轻率下结论而后悔,并怀着内疚的心情写了一首《驻跸古泮池》:

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

馆仍今日驻,池是故时清。

写完此诗后,乾隆掩卷沉思,他认为这次失误主要是由于自己读书不深刻不仔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调查研究就下结论的结果。为了告诫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他决意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写出来刻在碑上,以示来者。于是,乾隆写了《古泮池证疑》的碑文,人称“检讨碑”。文中在叙述了以上事情发展过程后,写道:读书的时候,切忌马虎大意,不深入思考,遇到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必须深入考察探究,而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推断就是对的。

新闻推荐

台北故宫“书法导赏”今换展 读孔宙碑、祝允明的笔墨真章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今起更换展件。新一期...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