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闪烁人文光辉 记日照最美教师于衍芳
本报通讯员 孔祥轮 于永正
“岁月催人思考人生的价值,我深深感到,课堂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平台。我爱这个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都学有所成、成就未来,是我的夙愿。”这是有着27年教龄的日照师范学校教师于衍芳的心声。
1993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于衍芳,成为日照师范学校的一名数学教师、班主任。27年来,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自己挚爱的学生们,把中职学生原本“头疼”的数学课上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数学课堂同样要闪烁人文的光辉”她的教研成果登上全国权威期刊头条
于衍芳一直认为,“数学课堂同样要闪烁人文的光辉”。她特别关注数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学生人格的建构,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融入数学教育教学中,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于衍芳的数学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每次学校组织学生评议教师,她的分数都在同年级教师中最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新兴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数学教学,于衍芳自费订阅了《课程 教材 教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书架上摆着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她不断学习,与书为友,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由学校到市里再到省里,于衍芳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比赛,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高师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努力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人气、人味。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理交融的教育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带来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2000年,于衍芳撰写的论文《数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学生人格的建构》以头条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月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数学教与学》以头条全文转载。
从“于姐姐”到“于妈妈”她一直是学生最亲的人
每个工作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于衍芳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校,先到学生宿舍转一圈,与班里的住校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中午时间也被于衍芳用来为学困生答疑,或者与思想上遇到困惑的学生谈心,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
于衍芳坚信,“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可以教育孩子。”每一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于衍芳带着爱心去浇灌每一个心灵,用师爱的温暖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年轻时,班里学生好称她为“于姐姐”;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学生都直呼她为“于妈妈”。
3+4本科班都有转段“升本”考试任务,而数学成绩则是成败的关键。2016级学生小源一直认为自己学习数学没有天分,成绩很差。于衍芳就利用午休、晚休时间,让小源来办公室,把课堂上讲授过的数学题重新给自己讲一遍。于衍芳发现,小源讲述证明题时逻辑性非常强,于是抓住这个闪光点,鼓励小源,让小源认识到自己数学学习的优势,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如愿升入本科。在于衍芳的鼓励、点拨之下,小源由一开始的“被动提问题”,渐渐变成“主动提问题”。转段考试时,小源以数学高出最低线33分、总分高出最低线51分的可喜成绩顺利升本,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深造。
温暖的付出总有温暖的收获。一个暮春的傍晚,学生们挤在过道里,手里拿着彩带、喷雪、气球和蛋糕,原来,孩子们记得那天是于老师的生日,静等于衍芳辅导完学生,给他们心中的“于妈妈”一个惊喜。
讲清每一个知识点,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她是数学组的女“拼命三郎”
1994级学生李伟,从日照师范毕业后升入山东师范大学读本科,后赴新西兰公费留学深造,归国后进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工作。她这样评价自己的班主任、数学老师于衍芳:“听于老师讲数学课是一种享受,她总是把数学每一个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清晰。”
日照师范学校3+4本科班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为春季高考及转段考试做准备。与夏季高考不一样,春季高考对总分及每一门课都有最低分数线要求,如何抓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因为有升本压力,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相比,3+4本科班的管理任务也是最重的。
承担3+4数学授课任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于衍芳无所畏惧。她买来各种教学资料,花大量时间研究春季高考考试大纲,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课前一遍又一遍地试讲例题,力求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知;春季高考前最后三个多月,于衍芳每周要上24节课,外加周末辅导,她每天都在连轴转。
有一次,因为与学生约好在办公室答疑,急于赶路的于衍芳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下,双腿受伤。从不请假、从不迟到早退的于衍芳一直没顾得上去医院,拖到寒假才去找医生检查。诊断结果显示,由于没有及时治疗,于衍芳的两条腿都已骨质增生。每当走路多了,腿就痛。她经常忍着痛、瘸着腿,坚守在备战春季高考的学生们身边。分管教学的学校领导说,于衍芳真是数学组的女“拼命三郎”啊!
在学生担忧自己考不上时,于衍芳为他们加油;在学生流泪时,于衍芳给他们安慰;在学生焦躁时,于衍芳与他们假装争吵释放其心中的压力。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总体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氛围有了极大改善,春季高考取得了好成绩,数学总分120分,其中过100分的占20%。拿到成绩单的学生们,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虽然已经离校,却不忘表达对“于妈妈”的感恩。有的亲手制作了插花,摆放到于衍芳的办公桌上;有的则把第一次制作成功的烘焙“作品”送来,请“于妈妈”品尝。办公室的同事们和于衍芳一起分享了满满的幸福和感动。
自制50G直播素材 她把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抗“疫”期间,按照上级部署,学校组织师生“停课不停学”。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于衍芳又拿出女“拼命三郎”的劲头,研究各种网课客户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反复筛选资料,力求让自己的网络教学生动、有吸引力。每次上网课,对迟到或缺课的学生,她总是一一统计,挨个打电话联系,让每节网课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她调查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耽误上网课。每堂课都明确布置作业、让学生逐个讲题并上传视频、通过钉钉会议系统随机提问学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强化巩固了所学知识。于衍芳每天在电脑前忙到很晚,盯屏幕盯到眼花,仅制作课件、录制视频资料就超过50个G。
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呵护学生成长,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平常事”,但能够做到一千次、一万次“平常事”就不寻常。于衍芳就是能将“平常事”做好成千上万次的那个老师。
于衍芳教的第一届学生何召展,是一位从小失去父爱的农家子弟。在于衍芳的鼓励和关爱下,何召展一直保持努力上进的姿态,通过自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现在国家工信部工作。何召展说:“我们从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永远是向上的力量,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精神!”
27年来,于衍芳先后荣获高师数学说课比赛全国一等奖、教案评比全国一等奖。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有的获省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有的以头条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这是她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她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思考和探索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结果,她也因高尚的师德风范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成为日照最美教师、日照市学科带头人、日照市教学能手、日照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日照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新闻推荐
本报曲阜讯(通讯员刘新红姜会银)近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主办的“2019山东省精品旅游传播大奖评选”活动...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