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繁华浮尘 存清雅韵味 老泰城西关(一)

泰安日报 2020-07-31 08:14 大字

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城在发展中日渐年轻,老城的味道渐行渐远,心中的眷恋与日俱增。让我们一起品读老城老街历史,留住老城的根,留住老城的魂。

老泰城根据四门(东迎暄、西岳晏、南泰安、北仰圣),可分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对于西关,将分为八个篇章,描摹老城街道、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此文为第一篇,旨在追溯那些久远的历史,使其在尘封中逐渐显现。

□顾川泰山

西关,是指老泰城西城门(岳晏门)以西的地方。按照地域,其可分为上西隅和下西隅。两者大体以奈河为界,奈河东为上西隅,奈河西为下西隅。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知县汤任奉旨重修泰城,培以土石,并将西城门由望封门改为岳晏门。晏,同“宴”,安乐之意。岳晏门虽为西门,但并非向西,而是向南。作为城池的防御设施,泰城四个城门内皆设甕城,即依城墙修建的半圆形护门小城,西城门便建于甕城南侧。

出西城门便是大关街,老泰城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大关街原名岳晏街,因岳晏门名。发展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条街已成为泰城的商业中心。因泰城四关以西关为最,故岳晏街改名为大关街,又因“粟、蔬、果、薪、炭、器物,无不具备”,当地人又称其为广货埠。据有关专家介绍,此街曾名兴无街,1980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大关街名。

原大关街东西偏南走向,东起岳晏门,西南至顺河街上河桥东。民国十八年(1929年),街长约400米、宽约5米,皆以巨石条以鱼骨形铺陈。据今人周郢考民国《泰安赵氏族谱》,此街为赵长贵倡修。赵长贵(1850年—1926年)系元宝街赵氏第十二世祖,清季士绅。谱传称其“办理城区上西隅公益事项垂三十年”,绅商各界公送“耆德望重”匾额。1985年,此街取直,长约350米,后因修筑东岳大街并入。

作为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大关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百货一应俱全。清光绪《泰安县志》云:“西隅岳晏门外,自旧校场南抵社首,烟火数千家,大街百货杂陈,循河一带,粟、蔬、果、薪、炭、器物,无不具备。”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一·疆域》亦云:“大街固属繁盛他街,巷亦有起色。”今人冯钦淮老先生在《细说消失的大关街店铺》中,对清季以来的大关街商号有详细记载。据其文,早在清道光年间(1820年—1850年),安徽人就在大关街东首路南开办了道生茶庄。之后,各种商号陆续开张,至新中国成立初,已达百余家。在众多商号中,除茶庄、百货较为集中外,另有几类商号别具特色。

一是医药类。民国初年,宏吉堂药店、中西药房、岱济药房、济人医院、泰安医院陆续开办。民国十一年(1922年),博济医院在东首路北,扩建3层楼房医院,内设门诊和药剂室、手术室、病房等,此为西医西药传入泰安之始。新中国成立之前,又有宏德堂药店、泰吉堂药店、仲春堂中药房陆续开办;上世纪六十年代,金生西药房、泰春堂中药房、泰安西药社、泰春堂轩记中药房等陆续开张,此街堪称医药一条街。

二是文化类。此街店铺以书店、印社为多。民国元年(1912年),成文书局在西城门外路南创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泰汶印刷局迁至西城门外;民国十七年(1928年),泰安人李筱于此创办泰安大陆书社,泰安宅子人刘春常创办惠东印刷所。之后,又有振华堂文具店、汶山堂文具店、文生堂文具店、世洪文具店等相继设立。1955年,泰安工艺美术公司筹委会在这里设立。

三是金融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泰丰恒、蚨园、松泰、善成、福聚、泰记、洪增源等商号在此街开办。1955年,中国农业银行泰安县支行在路南创办。

四是钟表眼镜类。据泰安市钟表眼镜行业协会会长王中华先生考,解放前,大关街有“亨达利”“永得利”“大华”“华利”“兴宝斋”“庆得利”“茂记”等钟表眼镜商号。当时,老城约有大小钟表眼镜商号近20家,分布在各主要街面。

大关街的繁华,与泰城西拓密不可分。清宣统二年(1910年),津浦铁路通车泰安,老城区迅速向铁路附近延伸,此一带遂成经济中心。1983年,开始拓建、贯通东岳大街,将大关街东段并入,西段拆建为沿街建筑,原大关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今岱岳区妇幼保健院西院仍可见其残存。

西城门外,大关街东段路约在今东岳大街市邮政局院门北,旧有宋焘仕宦坊(宋焘,明朝政治家,“泰山五贤”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间已久废。

大关街西段,约在今华侨大厦前,旧有速报司阁,创建不详。速报司为冥府七十五司之一,东岳大帝属下专掌善恶报应的机构,也是最有名的一司。“速报”就是快速报应,道教认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其重要性,司主也非凡神,或说是包拯,或说是张飞、岳飞。金人元好问《续夷坚志·包女得嫁》:“世俗传包希文(包拯)以正直主东狱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东岳庙》云:“庙有七十二司,司各有神主之。相传速报司之神为岳武穆(岳飞),最著灵异。凡负屈含冤心迹不明者,率于此处设誓明心,其报最速。”

大关街作为东西主街,上下各有街沟通南北。向北,大关街东首有登云街,再西为打水胡同,打水胡同北为圣泉街,圣泉街西为北新街。向南,大关街东首为双龙街,附近有灵芝街、共和街、顺河街等,格局较为复杂。

登云街为南北走向,位于西城门外,南起大关街东首沿城墙迤北,长约450米,新中国成立后建青年路时被拆除,原街被青年路西侧建筑占堵,北部仍有部分路段依稀可见旧貌。老街虽不复存,“登云”仍是当地老居民不可抹去的记忆,遂将今青年路中段迤西一长约120米的小巷,仍以登云街呼之。据当地居民讲,此巷向西原与圣泉街通,后为法院宿舍封堵。

登云街留给泰城最多的记忆,便是美国基督教会在城西这片土地上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教会原名美以美会。清光绪元年(1875年),传教士刘海浪在肥城安驾庄(时属泰安县)设教堂传教。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国传教士郎登在泰安登云街设立教会,并定为中心教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其更名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随着逐年经营,该教会占据旧西城门外大关街向北至今泰安一中较大一块片区,占地37.4亩,建筑面积6755平方米,楼房12座,形成美基督教堂、妇婴医院、德贞女校、萃英中学、美以美医院护士学校等庞大建筑群。

美基督教堂位于原登云街中段西侧,今青年路登云街2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国传教士郎登创建教堂。教堂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建筑通高15米、面阔8间、进深15米,将哥特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完美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教堂独立出去,今仍存。

萃英中学位于原登云街北首西侧,办学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最初,美国传教士郑乐德夫妇创建学道房、谈道所,后设男、女学堂,男学堂名“学道房”,后改为“成美馆”,女学堂名“散书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美馆改为泰安私立萃英中学(1924年实行新学制后,小学、中学分设);散书房改为泰安私立贞德女校(小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德贞女中,又盖两座小楼为校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两校合并为泰安私立萃英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迁往济南,翌年停办。现存建筑一座,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坐北朝南,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砖石木瓦结构,哥特式建筑,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现为泰安一中办公楼,楼顶拆除,仍保留主体和地下室。

登云街西为打水胡同,南北折西走向。南起大关街,沿今公安局与电业大厦两院墙间向北,至电业大厦西折至奈河天书观东桥(当地人称小桥子,为漫水桥),长约180米。之所以有此称谓,是因旧时泰城居民要经此胡同到奈河边的井里取水,以供生活使用。清人曹濬澄《双龙池碑》有记:“民以城无蓄水为憾……得于城西数百步之遥。”这里指的便是打水胡同一带。今胡同已被电业大厦及公安局办公大楼所占。

打水胡同北为圣泉街,亦南北折西走向。此街南起打水胡同,向北50余米西折至北新街,长约170米,南北段为电业大厦及公安局办公大楼所占,东西段位于电业大厦北侧,仍存约100米路段。

根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圣泉街即打水胡同。但笔者走访当地老居民,多认为是两条街。且当地老居民多认为,今存的打水胡同(巷口有地名标志),实为圣泉街东西路段。

北新街,南起圣泉街西段,长约450米,曾名东胜街,后恢复原名,今南段属北新街社区。据《泰山区地名志》引《徐氏家谱》记载,徐姓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到街南端定居,清末形成街道。另,今北实小(泰安市实验学校)与泰安一中老校之间有东西路段,长约230米(《泰山区地名志》称其为北新东街,当地俗称小吃街);北新街中段迤西有稍偏北路段,长约110米(《泰山区地名志》称其为北新西街),当地居民均以北新街呼之,而无东、西之分。

北新街今仍存清真寺。清真寺又称东寺,因与奈河西清真寺街清真寺相对应故。寺坐东向西,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民族实业家马伯声创建;于1966年至1994年关闭;1995年重建,有《重建碑》。寺内设有礼拜大殿、南讲堂、北讲堂、水房、碑亭等。碑亭内还存有马伯声亲题的“清真寺”额。

马伯声(1890年—1966年),又名马一骏、马玉骏,原籍德州。其父马仁德,于清光绪年间逃荒至泰安,在西城门外以卖包子为生。马仁德乐善好施,人称“马善人”。虽然一家人生活拮据,但马伯声苦学不辍,先在泰城天书观上学,后就读于杨氏义塾,再进入萃英中学学习,并加入教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伯声考取华工翻译,先后到过加拿大、英、法等国,历时三年,目睹了西方的工业文明,激发起实业救国的决心。民国八年(1919年),马伯声回国后,先在济南英美烟草公司工作,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初展拳脚。之后,其从仁丰纱厂开始,创办了一系列经济实体,成长为山东工商巨子。

马伯声心系桑梓,为家乡办了许多实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其创建仁德学校。学校位于圣泉街路北,校门向西,教学楼为黑砖瓦二层楼,前有走廊及绿栏杆,今仍存旧址平房11间。学校从济南、曲阜等地聘请优秀教师任教,并让贫困家庭子弟免费就读,向他们免费发放教材和校服。学校校歌云:“教泽普及,仁德厚矣。民智开兮,万古春!”同时,马伯声还创办平民识字班、扫盲夜校,以兴教育。其本人住老房,生活起居一如普通百姓。时寓居泰山的冯玉祥经常到学校视察讲话。泰城民众感其情怀,赠以“普沾教泽”匾额。

在办学的同时,马伯声还在学校对面(奈河西)创建了仁德面粉厂,日产“山虎”牌洋面(面粉)500包,改变了泰城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且质优价廉,定期对贫困户免费发放,盈余部分专项用于学校支出。

历年的军阀战争,让泰山山林毁损,惨不忍睹。马伯声联合乡绅,创办泰山森林公司,植树造林,以护泰山。其又在广生泉垦荒150余亩,购入苹果树等,建设果园,至今人们仍称此一带为苹果园。在马伯声创办的诸多实体中,多以“仁德”为字号,以纪念其父马仁德,可见其孝。对于泰安和泰山建设,马伯声还曾撰写《山东省泰安县建设计划刍议》(1945年出版),甚至还提出了创建“泰山博物院”和“风景宣传所”的详细规划与设想,颇具现代理念。

后来,马伯声旅居香港;1949年11月返回天津居住;1966年春病故,享年76岁。

据当地老人回忆,早先北新街一带地势南低北高,人们为了居住方便,一层层圈起来,梯次平整,类似梯田的样子。由于当时没有统一规划,便以家族为单元,出现了许多小街小巷小园区。比如,李家胡同位于奈河东,南起大关街迤北约60米,沿奈河走势南北稍斜,因李姓聚集得名;张家胡同,东西走向,西起圣泉街迤东约50米,因张姓聚集得名;林家荡子,北新街北段向西,今大桥旅舍及建设银行一带,因林姓聚集得名,又称林家园;丁家荡子,圣泉街西段南侧,今电业大厦西部一带,因丁姓聚集得名,又名丁家园,俗称老九家子,概九户人家居此;马家园,位于今北新小区5号楼一带,因马姓居住得名。

又据清真寺陈广武等老人讲,北新街北段,今北新东街(俗称小吃街),向西原来还有一条胡同,斜至奈河东岸,狭窄逼仄,当地人称“王八胡同”。原北新街北首,老泰山饭店院内,当年还有一座桥,南北走向,名迎仙桥。桥下为金山南麓流向奈河的广生泉水,今已绝迹。

▲登云街教堂

打水胡同西首

灵芝街石碾

新闻推荐

“女德班”死灰复燃?封建糟粕不能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

7月25日,曾开办“女德班”的辽宁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于山东曲阜举办夏令营,学员学费5250元/人。课堂上雷语不断:“如果没学习...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