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部BBC纪录片 看杜甫的人与诗

澎湃新闻 2020-04-25 19:11 大字

凤凰网文化整理 凤凰网读书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近日,西方首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在BBC上映。在纪录片中,主持人迈克尔·伍德通过走访留下过杜甫足迹的城市、地点、山川河流,还原了这个“中国最伟大诗人”历经坎坷的一生。

同时,穿插在这些回访镜头中的,是由“甘道夫”扮演者所朗读的杜甫诗作。这位出演过众多莎士比亚剧作的国宝级男演员,用浑厚的莎腔附着了杜甫诗歌独特的力量。

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为这部适时上映的纪录片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我们得以趁机回顾这位在苦难中站立起来的“文化形象”,并以此观照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生活。

01

“诚恳而非猎奇”的拍摄手法

4月6日,BBC推出一部关于我国“诗圣”杜甫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部纪录片取名于英语世界第一本研究杜甫的同名专著,由洪业(洪煨莲)《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撰写,1952年出版,至今被海外推崇为研究杜甫最权威性的著作。该纪录片便是以洪业的著作作为蓝本。

这是杜甫的生平与诗歌,第一次被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西方世界。

本片的主持人、也是脚本的撰写者,是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教授、中英了解协会主席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曾制作超过120部历史纪录片。除了优秀的履历之外,他与中国早有渊源。在2016伍德创作的讲述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中国故事》中,他从中华起源时期的商周秦汉,一路讲到20世纪的中国。这部在豆瓣获得7.9分的纪录片,被网友称为“最亲华”的中国历史概述,在英国掀起一阵热潮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重塑了真实的中国形象。

《杜甫》的取景和情节走向,贯穿在迈克尔·伍德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的历程中——从杜甫的出生地河南巩义,行经他青年时期壮游天下时经过的龙门、曲阜,然后又回到西安,杜甫求仕之地,再到成都、奉节、白帝城、长沙、湘江。在与历史交错重叠的过程中,迈克尔·伍德带领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曾留下杜甫印记的城市、地点或山川河流,重现了杜甫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的经历,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除了横向的空间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之外,纪录片还穿插了一个静态的机位:在斑驳的墙壁前方,朗读杜甫的诗歌。而这位朗读者,正是英国国宝级演员、《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n)。

麦克莱恩曾出演众多莎士比亚剧作,纪录片中,他用浓厚的莎腔朗诵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甫的诗文译作。《每日电讯报》对此的评论是:“麦克莱恩爵士以一种平静、娓娓道来的风格朗诵杜甫的诗,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

这部纪录片还邀请了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雨,带来多重视角的专业解读。宇文所安认为杜甫和但丁、莎士比亚同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诗人,是他们界定了伟大诗人的标准。

曾祥波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到,“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不可能完全涵盖杜甫的生平与诗歌,只能按照编导的思考进行针对性选择,从呈现的纪录片来看,这种选择的态度是诚恳而非猎奇的。”

从原著到创作团队再到拍摄手法,我们至少可以窥见一二:《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部纪录片,尽力去立体化地还原了杜甫跌宕起伏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

02

杜甫的生与诗

唐代文化高度繁荣,杜甫的文学灵感,离不开幼时接触过的多元艺术形式。他与音乐、舞蹈的邂逅,可从杜甫幼时看过的开元盛世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说起。她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观者如山,无人能及。而当杜甫晚年再次看到其弟子李十二娘的演出同样惊世骇俗,遂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英文为麦克莱恩朗读部分):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When she bent back, you saw nine suns falling shot down by Yi, the god of archers.

When she leapt, you imagined gods astride flying dragons in the clouds.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When she advanced you expected thunder and lightning from a gathering storm.

And when she stopped, you saw the soft light over a vast, calm sea.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more than 50 years have passed so fast,like the turning of a palm.

Stormy waves of war have enfolded our royal house in gloom.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The pupils of the Peach Garden,the Royal Dance School,have scattered like disappearing mist.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The brilliant feasts,the music and the songs have ended.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And I am now an old man who does not know where he is going.

_

杜甫

_

公孙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根据杜甫自述,开元五载(717年,杜甫当时5岁),他曾在郾城看过她的剑器浑脱舞,惊为天人,当时就为她的舞姿所倾倒。时隔50年,他又在夔州看见她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幼年时看公孙舞蹈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写下了这首充满沧桑和兴亡之感的诗。

这首诗在杜甫诗集中意义重大,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时所作。和杜甫幼时相比,此时的唐朝已盛极而衰,“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虽然舞姿尚在,但世事翻覆,作者的心情也像那衰败的国运,最终以忧伤收场。

当晚年杜甫举家迁至长沙时,他的心情好起来了。他在此地发现了一个同样也在避难的艺术家、音乐家和诗人群体,并且其中一些在北方已经结识。杨雨教授认为这个时期是杜甫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时期,即便生活依然艰难,但痛苦中的火苗特别能够打动人,他的复苏精神在合作中与其他艺术家融为一体,他们一起将这首诗谱曲歌唱。

谈及杜甫的“与朋友交”,不能不提到杜甫人生中的挚友——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的李白,可谓是杜甫的良师益友,为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启发——尤其是在“对叙事艺术细节的刻画上”。正如片中所说,30岁与李白的会面改变了杜甫的一生。

那时正当杜甫短暂当官后对仕途失去信心,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灵魂相遇了——李白热衷于追去天人合一的妙境,而杜甫则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幸事,也是杜甫一生最珍贵的记忆,他先后写了15首诗献给李白,纪录片中提到了如下几首:《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梦李白》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Separation by death,in the end,you get over.

Separation in life is a continuing grief.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No word from you,old friend.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ut you've been in my dreams as if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I feel as if you are no longer mortal,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so great.

......

_

杜甫

_

这首《梦李白》写得尤其深沉悲凉,杜甫与这位人生至交(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虽仅一度相逢,但这段朝夕相处的时间却让他终身难忘。在为挚友所写的诗作中,多首写到了李白进入自己的梦境,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乾元二年(759年)流寓秦州时,杜甫得知李白因卷入王室权力斗争而被流放的遭遇后,更加频繁地梦到了李白,他无比思念这位精神上的兄长:

......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The waters are deep.The waves are wide.

Don't let the river gods take you.

_

杜甫

_

其中最后一句“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表面意思为“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而李白最后死于醉后“揽月落水”,几乎跟他诗中担心出现的场景一致,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诗谶”吧?

公元755年,安禄山领导的叛乱发生,随后杜甫一家人向北出发逃离战乱。

流亡生涯的开始标志着杜甫生命的转折点的出现,也是他诗歌的最大分水岭——杜甫成了最广大劳苦受众中的一员,切身感受着战争和国家的没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次年,杜甫在逃难中被俘,使他与家人远离,被禁长安,看着长安的月亮,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The moon shines in Fuzhou tonight.In her chamber,she watches alone.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Her cloud-like hair sweet with mist,Her jade arms col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When shall we lean in the empty window together in brightness,Our tears dried up?

_

杜甫

_

这是世上最深情的文字,诗人自己身处巨大的危险和无尽的孤独之中,最牵挂的却是妻子的孤寂。情深至极之处,他仿佛看到月光中清丽绝伦的妻子抬头望月,思念夫君。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重逢呢?而重逢带给我们的,可能也未必是欢乐,而只是悲欣交集的泪水吧。

这个时期杜甫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家人的牵挂,同时也通过战争与悲苦的经历成为了伟大的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苦难造就了杜甫诗歌的巅峰。

之所以能够达到巅峰,是因为苦难在杜甫眼中,从来都不是个体性的。相比于自身,杜甫更愿意用他纪实性的诗句,书写时代当下的穷苦大众: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I set out a lone traveller at midnight,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fingers too cold to tie my broken belt.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At dawn,I passed the Imperial Palace.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Here at the hot springs,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the emperor entertains his court and music echoes around the hills.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Only the rich and powerful may bathe here.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But the silk they wear was woven by poor people,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women whose husbands are beaten for their taxes.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

......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When I reached home,I heard wailing in the house.

My infant child had died of hunger.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I am ashamed of being a father so poor that I caused my son to die for lack of food.

......

_

怀

杜甫

_

公元759年,杜甫举家向西去往秦州(即今天的天水),随即又南下,最终到达成都。朋友给了他城外的一小块土地,他在此搭建茅屋——这个茅屋故居后来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文学朝圣地之一,世称“杜甫草堂”。成都的生活使杜甫成为一位农民诗人,痛苦的同时,也在自然和日常的行为中寻找美感。

对自然能量最充分的吸收,是766年杜甫到达夔州(即今白帝城)之后。在此地暂住之时,杜甫在山坡上为自己修了个小农庄,种菜、养鸡、写诗,并且惊人地高产,共作诗430余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其中就包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名句。杜甫的天赋正是创造性的,充满了想象力的自由,挣扎于日常的偶然性并试图从中找寻意义。

旅居两年后,杜甫把住所交付给邻居,然后启程前往长沙。在长沙的生活也是杜甫晚年中难得的心情得以舒缓的一段生活。但好景不长,随着杜甫交好的一个地方官被敌军杀害,当地也逐渐陷入混乱。杜甫又和家人回到船上继续漂泊,他试着将家庭带到湘江上游,那里有他一位当官的叔叔。但最终因身体捱不住,于770年冬天逝世。

因战争而无法归乡,他的家人将其葬在了湖南平江。他的绝笔诗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On my journey,I'm sick and time closes in on me.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This watery land engulfs the simple cottages in a mist.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Excitement gone,now nothing troubles me.

......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My ragged clothes have been patched,every inch.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I've got to know the customs of all the nine regions of China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and still the blood of battle flows as it has for so long.

The sounds of armies stir to this day.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I have achieved nothing and my tears fall like rain.

_

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杜甫

_

就像伍德所说,将杜甫的地位仅仅限制于一个诗人,是低估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杜甫的诗歌不仅实现了个人情感的书写,同时也象征了整个文明在道德上的感悟能力。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杜甫的经历最终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情感辞典的一部分。

03

不只是伟大的诗人

也是道德的守护者

片中主持人伍德来到杜甫的朝圣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孔子的教诲中关于善,仁,忠的理念是杜甫一生的指导观念。他曾前往首都长安,期待成为一名政府官员,这是关于成功、权力和名声的梦想,伍德把他的观念解读为“乌托邦式的”。

杜甫曾怀揣着为国效力的理想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他通过朋友帮助将作品进献给皇帝,最终得到皇帝召见,获得了一席官位。但即使如此,杜甫的“实诚”使他从未真正融入到官僚体系中。随着国家衰退,杜甫关于儒家伦理的梦想也渐渐幻灭了。

在此之后,他忧国忧民之思和对宏大命题的关心,只能通过诗句来实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_

杜甫

_

洪业对于杜甫的文学评价非常之高:“即使在成千上万的中国诗人当中,杜甫也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随着时间流逝而名气与日俱增的诗人……若干世纪以来,总有批评家挑出这个或那个在他们心中优于杜甫的诗人。然而,绝大多数中国史学家、哲学家、诗人都把杜甫置于荣耀的最高殿堂;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在杜甫追求诗艺最广阔的多样性和最深层的真实性之际,杜甫个人代表了最广大的同情和最高的伦理准则。”

在纪录片中,伍德如是表达:“对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诗人,几代人以来,他一直是国家道德良心的守护者。”正如诗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04

横跨中西的纪录片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

在东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却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这个纪录片的面世,让西方世界认识了杜甫,认识了杜甫的诗歌。相比起来,后者是更有难度的一环。翻译家许渊冲老人曾有言:中国古诗词往往意大于言,外文诗歌却是意等于言。两种诗歌风格,培养出两种思维定式的读者。因此,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精确优美的方式传递给世界大众,何其难也!

克服这个难题的一种方式,是让莎剧演员“甘道夫”来朗读英译版的杜甫诗歌。正如曾祥波所说,“人在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时,一般会用自己熟悉、亲切的形象、概念加以比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他者”。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是如此,以莎士比亚的方式朗诵杜诗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片中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阈中展开讲述,通过归化策略向西方观众提供可资对比的文化参照,便于西方受众理解。例如,说到我国逾3000年的诗歌历史,是比荷马的《伊利亚特》好的《奥德赛》更加古老。杜甫“生于712年,那是英国叙事长诗《贝奥武夫》的时代。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倾覆。”在谈及唐朝首都长安,主持人予以说明——长安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并列为八世纪的世界都市,而长沙——杜甫的庇护所,则被比喻为“二战时的卡萨布兰卡”。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据唐政府统计有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伍德解释: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致命。

BBC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世上有但丁,有莎翁,还有杜甫。“We have Dante,Shakespare and Dufu..”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曾说过:汉语世界与英语世界的一个遇见,是两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遇见,那么要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听懂对方,同时听懂之后,我们还要结合在一起进行第二度甚至第三度的三维的创作,这种相会相遇应该是放射出了经典的新时代的光芒。这个纪录片的传播则很好诠释了两种文化的相会相知。

05

以诗歌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

伍德泛舟江上前往夔州时,看到两岸的山脉和舟下的巨流,不禁叹服于大自然的力量。“Here, the giant gorges, the great river as powerful as an ocean. What you feel, too, here in the deep gorges is the power of nature.”他认为在唐代,中国的科学家不像西方人一样知晓地球的古老历史。这样的地貌,很可能给予诗人另一种理解人与时间、宇宙的思路。杜甫与自然的广阔、人力的极限达成了妥协,他在三峡留下的诗作从此之后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世界性的财富——他珍贵的几卷诗集就承载于一只小舟之中,却在西方影响了从现代主义者到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艺术家们。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纪录片中介绍,专门拍摄杜甫的原因,不仅是杜诗艺术在中国诗歌史中的地位,也是杜甫诗歌对历史的再现与表现,它们使得杜甫及其诗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代表、象征。

如同影片所指出的,杜甫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更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道德情感的阐发者,在塑造民族的价值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伍德认为“在西方文化文明,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对比的形象,一个体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生在那个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个人悲悯却更为广泛,并且具有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力量。

著名作词人姚谦曾说:“诗歌的阅读就是让阅读者有很多的联想,用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诗歌在所有文学里面最有力量的一个原因。”在疫情肆虐全球的深重危机之下,杜甫以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象站立起来。BBC选在此时上映此片,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现代社会面对危机时,所需要的一种公共精神。因此,除了回首杜甫的生平与诗作,也许我们还能够以此观望自己的生活与内心,用一份公共性的思考,去回应这位伟大的先人。

参考资料:

[1]中国诗歌网:BBC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2]豆瓣网友@逍遥游 影评:《属于全人类的杜甫》

[3]红星新闻:《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人大教授:在史实和诗歌解读上几无硬伤》

[4]凤凰网财经《BBC拍了部纪录片: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

[5]北京日报《BBC向西方推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6]黄道玉《英语译介史视角下的杜甫文学地位变迁述论》整理 | 羊燚

责编 | 阳子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 凤 凰 网 文 化 ■

时 代 文 化 观 察 者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原标题:《从这部BBC纪录片,看杜甫的人与诗》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债权催收公告

根据下列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请下列各债权的借款人和相应担保人或借款人、担保人的承继人立即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管理股份有...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