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孔府,过个“文化”年
本报记者鲍童
本报通讯员梅花陈曙光摄影报道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蕴含着国泰民安、幸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为深入挖掘这一份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2020年1月1日,曲阜三孔景区正式启动“我到孔府过大年”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动手蒸花糕、贴春联、到孔庙向孔子许愿祈福,还能看到楷雕、绢花、布老虎、面塑非遗展示等。每项活动仪式的背后,都有其历史典故和深厚民俗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北方汉民族鲜活的春节文化,也渗透出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和曲阜地方特色。”三孔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走进腊月,年味渐浓。在北方,春节过年有个传承至今的年俗,那就是蒸花糕。根据《大孔府》记载,每年腊月十九开始,孔府里内厨房的三班厨师便一起上班,开始“蒸壮”。“蒸壮”就是蒸过年的面食,有花糕、年糕、豆包、糖包、花卷、馒头等。而启动仪式前一天,学习如何蒸花糕的活动,也让参与的游客就提前感受到了浓浓年味。
伴随着特邀孔府面点师傅步冰向大家展示了制作花糕的整个过程,一个个精致、且寓意吉祥的花糕呈现在大家面前。来自江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今天大家跟着面点师傅学到了很多的关于蒸花糕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一些小朋友们,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还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个活动值得推荐!”
“天下衣冠仰圣门,旧帮风俗本来敦”。2020年1月1日清晨,伴随着孔庙阵阵晨钟敲响,崭新的一年拉开了帷幕。“晨钟祈福”仪式之后,游客们纷纷来到孔庙诗礼堂,体验“诗礼传承”,参加手抄《诗经》《礼记》等儒学经典活动。工作人员身着汉服,引领游客向至圣先师孔子画像庄重行礼,行礼过后亲手抄写儒学经典。“诗礼传承”活动既发挥孔庙作为“文庙”的功能性又增强了游客朋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天上午10时,热闹的舞狮和“三星送福”表演将仪式推向高潮,演出结束后,“财神”打开“金元宝”向现场游客散发糖果糕点,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美美,生活甜甜蜜蜜,至此“孔府过大年”系列活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1月2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在孔府院内,身穿汉服的工作人员站在刚刚熬制好的腊八粥前,提前跟游客们分享,为前来的游客送去衍圣公府的温暖和祝福。
进入孔府大堂院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随之映入眼帘,楷雕、绢花、布老虎、面塑等非遗传承人在娴熟的制作手工艺品,供游客观赏。参观完非遗展示,还有更加精彩的环节——现场写春联,贴春联。
三孔景区为了常态化展示千年孔府春联的独特文化内涵,开发春联及“孔府过大年”主题文创商品,打造孔府年节品牌IP形象。特别在孔府前上房东册房开设为孔府春联展示厅,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为游客提供更周到服务、更优质商品、更美好体验。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孔祥胜现场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孔府的春联尺幅比民间的都要大,孔府共有50多副春联,依据清乾隆二十四年间的春联底本书写,有严格的形式和固定的文辞。孔府春联从不同角度颂扬了孔府的福威,体现出圣人之家的门第尊贵,气派非凡,另外孔府诗礼传家,春联中自然少不了读书、循礼的内容。”孔祥胜说,孔府春联讲究纸墨精良,字体端庄,辞句典雅,春联的长、宽及张贴位置都有着严格规定。
体验过挥毫泼墨的雅兴过后,来到孔府后花园,乐趣纷呈的投壶活动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投壶”是从六艺中的“射礼”演变而来,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族用以取乐助兴的游戏。
“曲阜孔府自古以来传承着规模最盛大的中华民族春节仪轨,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家庭过年的最完整模式。”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孔府过年的年俗之所以保存的最完整,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一脉相承。同时,在孔府档案里面,也详细记载了这种年俗的各种礼节、程序等相关内容,加之孔子后人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将这种习俗传承到如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逊本报通讯员刘新红冯培玉朱兴龙近日,记者在曲阜市万佳·天玺项目建筑工地看到,施工人员宋德明和工友们正排队通...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