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国学大师的旷世友谊
本报记者 刘帝恩通讯员 李富荣
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市文化馆承办
孔德成先生和屈万里先生都是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在传承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方面均有独特高深的建树,可谓硕学清德,望重儒林,这早已为国学界所公认。二位先哲自抗日战争爆发时相识,后在重庆同窗共读,共同流寓台湾,共同执教于台湾大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为后人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两人如何相识?两人又有着哪些故事?近日,国学大师屈万里先生嫡孙、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屈焕新做客《文化济宁·百姓讲堂》,讲述孔德成先生和屈万里先生非比寻常的旷世友谊。
同乡——载书飘流结友情
1937年,日军侵我中华,10月,济南已岌岌可危,屈万里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编藏部主任。馆内藏有大量珍贵书籍文物,如不迅速转移,将落入日军之手或毁于战火,但在向何处转移及由何人押送上颇费思量。最后,王献唐馆长对屈万里说:“本馆为吾东文献所荟萃,脱有不测,吾辈何以对齐鲁父老?拟就力之所及,将比较珍秘者十箱,移曲阜至奉祀官府(即孔府),顾此事重要,可以肩其任者,惟余与子耳。”屈万里“闻而感奋,已拼兹藐躯,于此累累十箱者共存亡”。于是屈万里毅然辞别家人,于10月12日晚只身押送文物,冒枪林弹雨,置生死度外,经兖州到曲阜,将文物藏于孔德成府第。
孔德成是孔子七十七代传人,1920年受北洋政府袭封第二十二代“衍圣公”,1936年受国民政府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之所以将文物押送到曲阜孔德成处,大概是考虑日本也有尊孔尊儒的思想,短期内曲阜不致遭遇战火,这里应是山东最安全的地方。又因为屈万里是山东鱼台人,与孔德成同在“孔孟之乡,礼义之邦”,更容易与孔先生沟通。当时孔德成年仅十七岁,却深明民族大义,深知文物之珍贵,不顾危险,慷慨应诺。就是从那时,孔德成与屈万里二位先生相识相知,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笃厚友谊。
后由于时局紧张,曲阜亦不再安全。王献唐与屈万里又携文物离曲阜,经郑州、抵汉口、转宜昌、渡三峡、入万县,最后到达四川乐山,才算暂时安顿下来。行程七千里,历时一个半月,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后,孔德成先生也因时局动荡,被迫离开曲阜,迁至重庆。屈万里将这段经历写成《载书飘流记》一书。直至1976年该书在台湾正式发表时,屈先生尚念“不知此图书文物,尚存天壤间否?”可以告慰几位先生的是,抗战胜利后,这批文物已安全运回山东,现分别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得以世代流传。
同窗——患难之中见真情
到1939年,王献唐与屈万里在四川乐山生活已经十分窘迫,屈万里不得已独自到重庆另谋生计。当时日军经常对重庆进行轰炸,政局一片混乱。恰好屈万里高中的老师吕今山正在重庆担任孔德成的老师,他对屈万里说,孔德成在重庆正需要一个伴读,你不如到他那里去。孔德成与屈万里他乡遇故知,且又是同乡,百感交集,孔德成也极力挽留,屈万里便留在孔德成处,做奉祀官伴读兼文书主任。
当时重庆经济条件也十分困难,孔德成因其特殊的身份,得到特殊的照顾,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屈万里觉得老待在孔德成处过意不去,几次要求离开,另找工作。孔德成对屈万里为学之勤勉、为人之忠厚深为感佩,坚决不同意。他对屈万里说:“我挨饿时,你跟着挨饿,我现在有饭吃,虽然是粗茶淡饭,大概也还能吃饱,你绝不能走。”
虽然如此,屈万里还是私下联系了一份教育部社教的临时性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待遇又低。孔德成见屈万里去意已决,便托人介绍屈万里到中央银行工作,待遇相当优厚。但屈万里一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对经济工作不感兴趣,坚决辞谢了。无奈,孔德成又托人将屈万里介绍到中央图书馆,负责善本书管理。屈万里之前即在图书馆工作,轻车熟路,又能博览群书,虽然条件较差,还是欣然接受了。
从载书飘流在曲阜相识,这次两位先生在四川共同生活达八年之久,同窗共读,朝夕相处,进一步加深了两人友谊,正可谓患难之中见真情。
同事——流寓台湾缘更深
虽然两位先生均系无党派人士,但以其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二人极受当时国民政府重视。1949年,二位先生赴台后,屈万里到台湾大学任教。1953年起任台大中文系教授;孔德成任“国民大会”代表,1955年起任台大中文系教授。二人又开始了共同执教于台湾大学的生涯,使其在大陆建立的友谊,得以继续和加深。之后,孔德成曾任台湾故宫博物院联管处主委、中央考试院院长等职;屈万里则任台大中文系主任、中央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等职。这样,二人由同乡,到同学,再到同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孔德成豁然大度,屈万里诙谐幽默,二人也偶尔插科打诨,更见亲密。1958年屈万里结婚时,孔德成手书“静侍斋”三字以赠,意提醒屈万里不要只顾埋头读书,夜以继日,婚后要及早回家,静心陪侍夫人。屈万里虽知其揶揄之意,仍欣然受之,并精心装裱后一直挂在客厅里。屈万里兼任行政职务较多,繁杂事务缠身,影响了正常的学术研究,有苦难言,孔德成心领神会,戏撰一联相赠:“官如麻粒大,事比牛毛多”,真是心有灵犀。
同道——不可一日无此君
孔德成生于1920年,屈万里生于1907年,屈比孔年长十三岁,二人始终以兄弟、同学相称,绝少称职务头衔。屈万里虽年长许多,对孔德成却也以“弟”自谦。孔德成则与别人常称的“万里兄”、“翼鹏(屈万里字)兄”不同,自成一家地称屈万里为“翼兄”,以示二人关系的非比寻常。
在做学问上,孔德成偏重于“三礼”、金文及殷周青铜彝器研究,屈万里则长于易经、甲骨文、先秦文学及版本目录学,殊途同归,一脉相承。1957年和1959年,二人两度共赴日本、越南等国讲学,各施所长,珠联璧合,赢得了广泛赞誉,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及至晚年,两人感情老而弥笃,几达神交之境界。1976年屈万里七十寿辰,孔德成先生专门赋诗志贺:“卅载今宵尽,三年厌别离。空山飞雪夜,翦烛故人思。真谅乃吾友,多闻乃吾师。读书应共勉,岁月莫疑迟。”道出了两人相识相知、亦师亦友的真挚感情。又有友人画竹两幅赠屈万里,屈万里请孔德成为画题字,孔德成挥笔写下了“不可一日无此君”七字。此句一语双关,既言对“四君子”之一的清竹的喜爱,更喻两位老友形影相随、难舍难离的深情厚义,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1979年2月16日,屈万里因肺癌不治于台北,享年七十三岁。墓地选在林口太平岭,依山面海,遥望齐鲁。作为终生挚友,孔德成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以沉痛的心、颤抖的手一笔一画地为老友题写墓志铭。铭曰:于休君子,明姿亮特。敏求好古,本务学殖。名山不朽,是曰立言。匪惟枝叶,实寻厥根。己达达人,诲人不倦。异域周流,秉心植援。同尘往哲,厚志薄身,英华芳润,百世垂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郑培龙)12月16日,金海岸小学特邀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陈学宁为全校400多名师生做了以“我们不一样的”为...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