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文学院 陕西乡村的文化承载

华商报 2019-11-26 01:49 大字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城市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当城市里的摩天大楼突破天际,当大量人才涌入城市,还有多少人关注我们回不去的那个原乡。回味那份曾经的“美丽乡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困扰人们的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精神家园的迷失。纪录片《长安的村庄》即将播出,借此话题,本期华商文学院邀请专家学者座谈,带领我们重新认识陕西的乡村,了解陕西乡村中的文化承载。

本期主持人

桂维民: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本期嘉宾

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关学文库》总主编

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严伟民:纪录片《长安的村庄》导演

承载自然:黄土地为文化孕育提供土壤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豳风·七月》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农业生产图景。黄土地承载着乡村所孕育的文化,根深叶茂。

乡村孕育的文化深刻影响生活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桂维民讲述了《诗经》中反复吟咏的古豳国以及创建者公刘对中国农耕社会的深刻影响,“《诗经·大雅》第一篇就写的是公刘,他是周人先祖后稷的四世孙,致力于耕种,选中今陕西咸阳北部创建豳国部落,周朝的兴起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豳是象形字,从“豕”。据记载,公刘外出狩猎中驯服了一只野猪,这是家养猪的开端。公刘利用高原沟壑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人们不再苦于被野兽袭击,真正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

说到与自然相关的传统文化,不得不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节气在西汉被写进历法,它是根据陕西关中道的节令与物候而形成的一套农耕与生活“气象预报”。春耕、秋收、夏耘、冬藏,敬畏自然的规律,形成延续至今的文化习俗。

儒家文化与关中有着深厚渊源

中国是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度,中国古代主导的文化是儒家文化,这一文化即与农业文明相关。陕西师范大学博导、《关学文库》总主编刘学智解读说,儒学虽然是由孔子在鲁地创立的,但其早期渊源则在西部的关中。作为儒家文化之源的六经,其中的易、诗、礼等都与西部的关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人提出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成为儒家德治、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曾辅佐成王的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地的曲阜。直到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时,还发现“周礼尽在鲁矣”,说明此地保存了非常浓郁的礼乐文化。

刘学智教授说,秦汉时儒学的中心有一个从东部西移的过程。秦及以前的儒家经学者多在齐鲁。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中心西移至长安。后来古文经学兴起,其重心也主要在长安。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杜林是陕西兴平人、贾逵是陕西扶风平陵人,还有大名鼎鼎的经学家马融是扶风茂陵人,他曾在降帐设帐讲儒家的经典,留下了美名。还有研究《春秋》的大家杜预是长安人。说明儒学与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承载历史:乡村文化记录数千载历史浮沉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根脉,包含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在乡村交汇

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说:“《诗经》“风雅颂”里的十五国风,165首诗歌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现在好多地方都号称自己是《诗经》故里,但是我认为,《诗经》的故里是一个机构而不是一个地方。这个机构就是周初设置的专门音乐机构大司乐。”

李震教授讲到大司乐,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周初的礼乐教育机构大司乐,相当于现在的音乐学院,有几百位乐师。他们一方面创作朝廷礼乐,用于各种礼仪、祭祀场合演奏,另一方面大司乐有音乐教育的职能,从各地搜集民歌。秦代开始有乐府,很多人都认为搜集民歌从乐府开始,实际上从周初的大司乐就开始了。朝廷为什么搜集民歌?一方面因为当时乐舞是人们的主要文化形态,另外统治者了解民情民风,民歌是最主要的渠道。”

宫廷燕乐为何在乡村流传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桂维民提到大唐遗韵——长安古乐,“其实在陕西目前还有三个村落传承着长安古乐:一个是长安区何家营长安古乐非常有影响;一个是周至的集贤镇,有东营古乐社和西部古乐社;蓝田普化镇的古乐叫水会古乐;西安城内还有几个古乐社。我看过一本书介绍,西安音乐学院整理隋唐以后的古乐有一千多首。”

按照民间音乐来归类,古乐不是民间音乐,它实际是唐代宫廷燕乐,那又和乡村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李震教授说:“安史之乱后,宫廷乐师流落民间,乐曲流传下来。非常独特的一路是传到了云南,现在叫纳西古乐。长安作为国都,艺术——特别是音乐方面一直有官方组织。比如周朝有大司乐、秦朝有乐府,唐朝的梨园开始用歌舞演故事,成为戏曲的鼻祖。安史之乱后,梨园被打散了,流落到民间乡村,重新组合班子,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如今流传在民间的古乐。”

承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石在乡村

文化的真正建构者是人民,他们的生活构成文化的内核。思想家总结概括出精髓,而构建传统文化的人就在村庄里。陕西乡村出现过很多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心理、价值观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形成陕西文化独有的气节。

《吕氏乡约》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桂维民说:“说到教化,诞生于陕西的关学当中,除了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横渠的一整套学说外,在乡村,《吕氏乡约》让民风民俗散发出正能量。

刘学智介绍说:“张载就是在关中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有全国性,甚至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张载思想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躬行礼教。他的思想深刻影响弟子,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在理学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吕大临,而吕大钧则勇于“礼”的实践,把儒家文化通过民间“制度化”的形式融入乡村社会,制定了《吕氏乡约》。

乡约不同于一般的乡规民约,它是在民间规约基础上发展出的一套社会组织和管理体系,是以劝勉和道德教化为主的乡村基层组织形式。其核心精神是实现道德教化和民间自治。它的纲领性的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并通过一些细则加以具体化。乡约在关中乡村实行后,使关中民俗为之一变。《吕氏乡约》的精神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相合之处。

我们眼前的文化价值往往被忽略

大思想家朱熹非常重视《吕氏乡约》,还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了修订,叫《增损吕氏乡约》,朱熹没有来得及实践,之后到明代王阳明在江西结合南赣地区的具体情况把它加以修订,形成《南赣乡约》。陈忠实在写小说《白鹿原》时,在蓝田查找资料看到《蓝田乡约》,非常重视,把乡约文化精神贯穿到《白鹿原》中。

纪录片导演严伟民为了拍摄纪录片《关中的乡村》走遍了各地,他起初认为自己对长安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拍片子时,还是有很多刷新了他的认知,“以前确实不知道《蓝田乡约》的影响这么大,在韩国中学课本中是有全文的,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没有多少人知道。第二是低估了渭北原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丰图义仓,充满了古代读书人对乡村的一种情怀,纪录片《长安的村庄》拍好后,我给建筑大师张锦秋看,她也很震撼。纪录片提到很多人都非常值得关注,有一个大家应该记住的人叫李仪祉,也有人叫他近代中国水力之父。关中渭北原上的粮食产量当时非常低,李仪祉主持修建了八大水利工程,灌溉生产,功在千秋。”

承载流变:陕西乡村文化如何传承发展

中国现代小说史基本上是乡村历史演变史。我们发现,现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基本上是写乡村文化的作家。如果把陕西的作家按照他们写的内容排列一下,就是二十世纪农村转型史、变革史。

村庄是中国文化的“子宫”

李震说:“村庄是中国文化的“子宫”,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从这里诞生的。陕西是中国文学重镇,出了一批大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柳青的《创业史》、贾平凹的《秦腔》……排到一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文艺作品最有价值的,是记录正在产生的文化、正在消失的文化。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因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所以它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传播地。而李震认为要摆明一个逻辑基础,“大家都说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发祥地、传播地,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有那么多朝代在这里建都吗?我认为它是果,而不是因。因在哪里?因就是周部落,周部落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早的创始者,中国农耕文明的根就在陕西。从后稷到文王,一直都是用农业振兴邦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叫农耕文化的理想蓝图,它就是这样的理想建构的思想文明。由于这些原因,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根,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村庄。”

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乡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是学者们对文化发展未来的着眼点。

刘学智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通过努力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刚才提到的《吕氏乡约》,在历史上是以血缘为纽带,重在调节以家族为中心的邻里关系的。今天这个时代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至少其中一些涉及伦理关系方面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当今,它的精神可以创新发展。为了传承和践行乡约文化,蓝田县委和陕西师大于2016年成立了农村乡规民约研究实践基地,其目的是进行《吕氏乡约》的现代转化。课题组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蓝田新乡约》的制定,并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目前新乡约已经在蓝田全县开始实践,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导演严伟民表示:“每年消失的村庄是惊人的,要保留应该有的记忆。我们看历史不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而是学习先贤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在城市化转型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的。”华商报记者 路洁 文/图

场地提供:曲江书城

新闻推荐

环游齐鲁环形高铁每日开8趟 途经八市最快6小时

环形高铁车厢内充满各地特色元素,乘客在济南车厢内品尝“泉水大碗茶”。记者赵天羿摄图为临沂北站,明天鲁南高铁日曲段开通...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