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玉茜草 粉黛丁香 古代的颜色们,名字多么美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古代对颜色如何命名的文字,十分惊艳。就像第一次知道那些多肉植物的名字一样,都想感叹一声:“多美啊!”
霜色,玄色,玉色;天青,月白,粉黛,鹅黄,藕荷……个个自带诗意,自带韵律。中国的传统色彩,在几千年的持续更迭中,经历了由简到繁的生长历程。每个颜色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
摄影师青简,在这本名为《古色之美》的书中,将现代的摄影作品和古代的文物珍玩相结合,阐释了中国八大色系71种传统色彩的古色之美,也带我们再次走近古人们眼中那个精妙优雅的色彩世界。
霜色
“霜色”又可称雪色、雪白,是古人对于霜雪之白色的形容,可能是人们在还无法把颜料和染色做到非常白的时期,对观念中非常白的一种形容。
硬要考究,雪和霜是透明无色的,但这些小冰晶对各种光的反射和吸收几乎相同,所以显现出亮白色,是一种冷调的白。无论是“霜色何因入鬓根”的无奈,还是“气凌霜色剑光动”的凛冽,霜色始终与寒冷、垂暮,或是锋利、无情相关。这是一个难以亲近的颜色,却又因为它的纯粹之白,教人始终甘愿追随。哪怕不能触及,远远地望见那一抹冷艳的白,也是知足。
玉色
玉色,一般解释是玉的颜色,即略带淡青的莹白色。古籍《玉纪》记载:“玉有九色……以洁白为上。”虽然古时的玉包含多种不同成分的矿物,但以和田玉最为多见。上好的玉色如羊脂,油润细腻,光华内蕴,声音清扬。故而儒家认为“君子比德于玉”。特别是白玉,代表纯洁无瑕,是“显洁白之士”,被视为只有君子士人才有资格佩戴的饰物。
“玉色”一词出现很早,在战国时期的《楚辞》里就有见。不过,它作为颜色词,基本上还是从明代开始。《明史》里记录穿玉色的人群最多的是生员,可以说是秀才的标志色彩。传统绘画中,玉色是一种近乎白色,略带浅绿的颜色。
缟色
“缟”本义为未经练染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据《汉书》颜师古注解释,缟就是本色的缯。历史上以鲁国曲阜所产尤为轻细,称鲁缟。故《汉书·韩安国传》有“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一说。
作为颜色,缟引申为白色。《诗经·郑风》中形容女子即为“缟衣綦巾”,后缟素一般用来指代丧服。因古人用绢帛书写,故亦以之为书籍或书信的代称。缟素的白色与其他颜色不同,是未经染色的丝帛颜色。
那是一种怎样的白呢?或许更接近一种本白色,朴素而不耀眼。缟,仿佛一种不谙世事、未经任何风霜漂白或染色的白,有点类似象牙色或乳白色,含着与生俱来的灰度,缟衣飘飘,从远古走向今时。
柘黄
柘黄又称杏黄、赭黄,为柘木汁染的赤黄色。据说在月光下能呈现出略带赭红的光泽,炫目引人,因此受到隋文帝的钟爱,是以他“着柘黄袍、巾、带听朝”,于是柘黄自隋唐以来为帝王的服色。唐王建《宫词》之一载:“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
然而初唐时柘黄虽然受宫中宠爱,当时却并未将其作为帝王垄断之用色,而臣民“仍许通着黄”,直到唐高宗总章年间才“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至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黄”。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禁臣民用黄,更附加一条“即柳黄、明黄、姜黄诸色,亦应禁之”,由此,黄色终于完美蜕变,从低微的土地草木之色,走向了尊贵的皇家庙堂之巅。
香色
香色原为佛家用色,相传以取自印度的干陀树皮汁液染成黄褐色,有说干陀树即安息香树,故称这种染色为香色。香色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到清代却一跃而成了权贵用色,《清稗类钞·服饰》中记载:“香色,国初为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嘉庆时庶人可用香色,于车帏巾栉,无不滥用,有司初无禁遏之者。”
黄色加黑色,还有一点点绿色,再加一丝丝香气,接近浅橄榄色,但又不是那种普通的浅黄、深绿或是黄绿,终究是一种不可言喻的色彩。
艾绿
艾绿,顾名思义是艾草的颜色,绿中带着苍白。这脆弱而鲜嫩多汁的色彩,与女子有不解之缘。“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草早在《诗经·王风》中就承载过对采艾姑娘的殷切情思。
艾色可以形容美色,故有“知好色,而慕少艾”之说,少艾就是指少女。艾草全草可入药,还是中医艾灸的主要材料。民间每逢端午,家家户户悬挂艾草以辟邪驱虫。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就是清明时节南方人喜食的青团。
绛色
《说文解字》释义:绛,大赤也。可见“绛”是比“赤”更深,比“朱”更暗的红。绛以丝为偏旁,但与其说它是织物,不如说是织物的染料,即一种以绛草为原料提炼出的红色染料。《尔雅》载:“绛,绛草也,出临贺郡,可以染。”唐代吕延济注:“纶组紫绛,四者皆海中草。”简短的信息,仅仅道出了绛草的出身、用途。
绛色的织物可文可武,文有东汉马融授课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人以“绛帐”喻名师传道;武则有以绛色为军服色,增强杀气的传统。大约“绛”是最富于感情的红色,在战场上,是猎猎飞扬的绛红袍;在花月间,是一曲婉转的点绛唇;到了小说家笔下,又是一株泣血的绛珠仙草。
茜色
茜草,又名“蒨草”。《周礼注疏》中记载“蓝以染青,茜以染赤”,用茜草根熬成汁加以媒染剂,便是古老的红色植物染料。茜草所染出的颜色,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
以茜草染就的衣物,似乎最受女子喜爱,无论是“茜袖捧琼姿”的歌伎,还是“茜裙二八采莲去”的少女,那一抹红,如她们颊上的飞霞,总是教人神摇意夺,怦然心动。但还是有红颜薄命者,听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不免忡然变色。
黛色
许多人对“黛”的第一印象,多与《红楼梦》中的黛玉相关。黛为青黑色的矿物颜料,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化妆品之一,上溯至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女子就有画眉的习俗。故而古诗文中,以粉黛指代美女,以黛绿年华比喻女子的青春时代。
最早时,天然石黛与传统染黑颜料“石涅”同为一物,后来异国新染料——苏方木与蓝靛结合的人工石黛诞生。随着画眉的风气到了隋唐达到高潮,来自西域的青黛又成了画眉主角。隋炀帝为了讨好宫人吴绛仙,特地从波斯进口“每颗值十金”的“螺子黛”。
古人常用山峰喻眉峰,除了形似,也有颜色的一致。“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晏小山的词句,道尽了风景之外的另一种风流。山也好,眉也好,这般颜色入了心头才好。
丁香
顾名思义,丁香色为紫丁香花之颜色。紫丁香于春季盛开,香气浓烈袭人。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纤小文弱,给人以欲尽未放之感,故称丁香结。
唐宋以来,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写尽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宋代王十朋称丁香“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丁香色便莫名沾上了闲愁几许。李璟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鹅黄
鹅黄又名“额黄”,还是一种广为使用的妆容。南北朝时,大约受到佛像涂金启发,胡妇中流行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的美容方法。
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这种妆容起源于胡妇,在汉人中传播,犹如当代引进染发、文眉一样,是外来时尚风潮。到了唐代,鹅黄已经成为时尚美妆,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如今看来怪异的妆容,却是当时皇家公主都追捧的潮流先锋。 (节选自浦睿文化·《古色之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曹俐通讯员申德民昨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济宁市再次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按照济宁市现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市直...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