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1个导向”瞄准“2个时段”聚焦“3类人群” 济宁:文明实践活动聚焦群众需求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孟一
本报通讯员 孔祥震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最忌花拳绣腿、华而不实。为建设好乡村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济宁今年开始尝试在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持续参加上下功夫,突出“1个导向”、瞄准“2个时段”、聚焦“3类人群”,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实用走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
新时代文明实践,参与和受益的主体是基层群众,经过近几年的活动运作,“群众需求”这个“1”的导向愈发清晰。
按照“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搞陪同、直奔一线”的原则,今年济宁市开展了系统化的蹲点调研。与曲阜市和任城区等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村进行座谈,到兖州区、汶上县、梁山县等县市区入户走访调研,向了解基层情况的包村干部征求意见,从不同层面摸清群众的真实需求。
导向明确、目标明晰,实践活动变得更有针对性。群众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迫切愿望,就组织开展了“红歌社区行”“爱祖国爱家乡”等系列活动,让《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山村田园;台风“利奇马”过境,就把防汛救灾知识小课堂搬进乡村,并协同志愿者深入一线协助救灾;乡村振兴的号角越吹越亮,新农村新农民技能培训、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宣讲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紧跟着就开展起来……围绕群众需求所开展的活动不用吆喝就赢得热捧。
实践活动的深入人心,得益于“按需供给”,同时也与科学合理的活动时间选择密切相关,济宁因时开展,主要瞄准“2个时段”,在百姓夜间空闲时间和农闲季节开展活动。
夜间空闲时间是开展实践活动的“日常阵地”,济宁多地创出了自己的夜间活动品牌。从兖州区的“蒲公英(端信)夜堂”到微山县的“文化夜场”,再到济宁经开区的“法律夜市”……理论宣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文艺表演等独具新时代文明实践特征的活动,正点亮着基层的夜生活。与此同时,整合农村农闲季节,为基层群众量身定制的“讲评帮乐庆”项目也在各地频频展开,济宁市、区两级民政局、体育局、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局、科协等部门策划设计“百场移风易俗戏曲进乡村”“六艺太极拳”、科普大篷车等农闲活动项目1200余场次,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文明实践活动坚持围着“人”来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而老年人、年轻群体和儿童3类重点人群,也在精准调研过后成为活动开展和参与的“主力军”。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也有着各自的活动需求。针对老年人,济宁各地开展健康查体、义诊、送戏(豫剧、山东梆子等)下乡、养生知识讲座、防金融诈骗讲座、跳老年舞、打太极拳等活动;面对年轻群体,则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特型面点制作、刺绣、插花、剪纸等),致富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致富讲座、小工艺品手工制作、种植养殖培训等),文体互动类(跳广场舞、腰鼓队等)为主;而孩子们则有机会体验到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不仅享受到了“四点半课堂”的课后辅导,还有传统文化体验、文明礼仪、经典诵读、绘画、毛笔字练习等科目。
今年以来,济宁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5万余场次,文明实践活动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文明实践站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成为百姓愿来常来的“乐和家园”。而精准科学的定位,也滋养出了一批可复制性强、效果显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曲阜市的“母子传承国学”、任城区的“小板凳红色宣讲队”、汶上县的“乡土讲师团”和“舞前十分钟·百姓话场”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已在全市进行广泛推广。
新闻推荐
溪水潺潺流杏树道旁栽我向博物馆大门走去被上善若水幻化的杏坛外观吸引意境深远……孔子雕像面朝东方目光深遂,炯炯有神一...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