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 有趣

济宁晚报 2019-08-22 09:56 大字

本报记者 刘伟栋通讯员 李立新

秋风起,蟋蟀鸣。立秋后,位于曲阜市西北部的姚村镇便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齐聚这里交流蟋蟀文化。作为蟋蟀主产地,该镇的千米灯光夜市驰名中外,每当夜幕降临时,来自京、津、苏等地的收购商都汇集于此。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捕捉蟋蟀大军中,为该镇村民带来了丰厚利润。

近千位“虫老板”从全国各地赶至姚村

秋日是玩秋虫季节,民间曾称“蟋蟀节”。姚村蟋蟀以个头大、牙齿坚利、性情猛而闻名,在历年全国蟋蟀友谊大赛上,姚村蟋蟀多次力压群雄、勇夺桂冠。斗蟋蟀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姚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此外,凭借优良的蟋蟀品种,姚村的蟋蟀交易市场也异常火爆,抓捕蟋蟀、兜售蟋蟀,“蟋蟀季”成为了当地人一年中最赚钱最忙碌的季节。

8月19日晚9时,在姚村府前大街的千米路面上,一张张座椅整齐有序的摆放在道路两侧。每张桌前都围着几位捕虫人提着竹篮,将自己捉到的蟋蟀拿给收购商看。“这只不行,牙太小,还有没有好的拿来看看?”来自北京的收购商张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将捉虫人的小罐子逐个打开,手电一照,仅几秒就盖上了罐子。“这些蟋蟀品相都一般,干我们这行的基本上两三秒就能辨别一只蟋蟀的好坏。”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收购蟋蟀已有20年了。

每年进入8月份后,近千位“虫老板”就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入秋前后在这里住上一个多月。”张先生说,姚村镇的蟋蟀皮厚、好斗、耐力强,品质上佳,提起这里的“江北灯光夜市”在圈内更是无人不知。

有经验捕手仅凭声音便知蟋蟀位置

晚上10时30分,在姚村府前大街千余张方桌边,早已坐满了蟋蟀收购商,手提方形竹篮的村民不断向此会聚,这时的灯光市场才算真正忙碌起来。

“在这个时节,姚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下地捉蟋蟀。”有着30年捉蟋蟀经验的曲阜市蛐蛐协会会长柳军告诉记者,在蟋蟀交易的这一个多月里,普通农户仅卖蟋蟀一项就能收获两万元以上。当然,捉蟋蟀也凭经验,经验老道的捕手能凭声音判断出周围30米范围内蟋蟀的位置和好坏,个别高手听蟋蟀的范围甚至能达到500米。柳军说,捉蟋蟀很辛苦,从8月初开始到9月1日,基本晚上5时出门,第二天凌晨5时回来,捉到个头大的蟋蟀能卖到五六百元。由于蟋蟀在民间又称“百日虫”,寿命最多也不过百天而已,捕捉回来的蟋蟀对生活环境要求苛刻,所以很多捕手都会第一时间将蟋蟀出手。

“今年我专门请假回来捉蟋蟀,四天卖了近千元。”曹女士是姚村镇当地人,据她介绍,如果不提前“踩地”很难捉到品相好的蟋蟀,去年20多天的时间她就有了6000元收入。由于前段时间干旱等天气原因不利于蟋蟀成长,今年的收入可能比往年稍差些。

多读一点

蛐蛐,又称蟋蟀、促织,属昆虫类直翅目,形似蝗虫而小,有角翅、二长须、性猛、音脆、善鸣、健斗。

蟋蟀的品种很多,一般分黄虫、青虫两种类。黄虫白露后就可参斗,上品黄虫为暗红色头、蓝项头、金翅头。青虫为黑头褐翅,最好到秋分后参斗。一般参斗蟋蟀能斗到霜降。而上品蟋蟀,具有头大,项凸、丝细长、六足健壮、胸部厚实、双压纯赤等特点。

蟋蟀开斗时,一般需三个回合定输赢,有的蟋蟀尚没开始争斗,就“叽叽叽”地乱叫鸣,但真正开战后,不见得斗过对方。一般情况下,双方先相互打量一番,然后张开大牙口,彼此相互狠钳对方,直到一方将另一方咬得节节败退,灰溜溜躲在一角,不动不叫,或跳出盆外。此时,胜者这才得意地鸣叫两三声。

回乡队伍堪比春运 团圆比挣钱更有意义

为何姚村镇的蟋蟀如此抢手?柳军告诉记者,这都是该镇特有的水土造就的,姚村地势平坦多良田,雨水适中,大部分地块属钙质褐土区,为蟋蟀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所产蟋蟀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而驰名全国蟋蟀友谊大赛。

在柳军看来,每年一次的蟋蟀文化节更大意义是让在外务工的家人回乡团聚。每到立秋时,无论有多忙碌,在外打工的男女老少都会请假回家捉蟋蟀。如今,这也成为姚村镇一条不成文的习俗。

“每年立秋到白露,我们镇近半数的农户,便组成浩浩荡荡的捉蟋蟀大军。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匆忙赶来。”据姚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这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客商汇聚到这里买蟋蟀,形成了镇驻地大街、西辛、西孔、徐家庙、王家村等多个交易市场。根据蟋蟀的品种不同,价格也不同,村民平均每天赚个几百块钱不成问题。再加上客商们的吃饭住宿,短短三四十天,就有上亿元的资金流入姚村,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富民亮点。

新闻推荐

济宁市“暖心家园”项目点建设顺利

近日,济宁市计生协到曲阜市调研指导“暖心家园”项目点建设,该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项目建成后,将为失独老人提供日常活动场所。...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