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名道姓为何是不礼貌的行为

济宁晚报 2019-08-12 09:31 大字

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指名道姓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挑衅行为,甚至还会被视为一种攻击行为。这个词的含义尽人皆知,但指名道姓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严重,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先说“指名”。古人有名有字,《礼记·檀弓上》篇中规定:“幼名,冠字。”孔颖达注解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质指取一个与其人正相当的名,以便区别于他人。人出生三个月,由他的父亲在祖庙中取名。孔颖达又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等长到二十岁,要举行成年礼,这个成年礼称作“冠礼”,挽起头发,戴上帽子,表示成人了。成人之后就要受到尊敬,不能再直呼其名,因此要取一个“字”,此字由参加冠礼的正宾所取。《礼记·曲礼上》篇中又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父亲和国君都是尊长,在他们面前都要称名。女性则是十五岁举行名为“笄(jī)礼”的成年礼时取字。

《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了古人取名的五条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以名生为信”,以出生时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信”指天生的神秘符信,比如晋国的始祖叔虞,出生时掌心有个像“虞”字的纹路,故名“虞”;“以德命为义”,以出生时的祥瑞、德行取名,“义”指合宜的道德,比如周文王姬昌的父亲见儿子有昌盛周室的圣瑞,故名“昌”;“以类命为象”,以出生时的相貌特点取名,比如孔子的头顶有一个凹坑,很像曲阜郊外的尼丘山,故名“丘”;“取于物为假”,以出生时可资纪念的事物假借取名,比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鲁昭公以鲤鱼相贺,故名“鲤”;“取于父为类”,以出生时与父亲相类似的特征取名,比如鲁桓公的太子与他同一生日,故名“同”。

《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唐代学者贾公彦注解说:“故君父之前称名,至于他人称字也,是敬定名也。”意思是尊重父母为他取的名,因此只能在尊长之前称“名”,其他人则要称“字”。这就是著名的《颜氏家训》总结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字”又称“表字”,意思是用这个“字”来表其德行,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由此可知,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必须以“字”来称呼,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

《论语·公冶长》篇中记孔子的话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有十家人的小邑里,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但不如我这样好学。这是孔子的自称“丘”(名),而别人称呼他时,则必须称“孔明”(字),绝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因此,“指名”即为不礼貌的行为。

再说“道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可见“姓”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写道:“古之所谓姓,即近世史家所称原始氏族制也。而母系氏族为最先,每一母系氏族,皆必有名号以相区别,此乃姓之所由兴,故姓字从女也。”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姓”一转而为父系的名号,直呼其“姓”即是不尊重对方父亲的无礼行为,因此向别人询问“姓”时,要用尊姓、贵姓的敬语,以示对对方父辈的尊重,而绝不能直接“道姓”。

这就是之所以不能“指名道姓”的由来。但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人废弃了取“字”这一美好的传统,因此称呼时也就只能称“名”了。

新闻推荐

风急雨骤 一城人守护一座城

市城管执法支队一大队按照应急响应要求,加强对雨篦的检查、积水强排,建筑围挡和楼顶广告及有关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台风过境...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