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古建专家,三十七年爱岗敬业专研一件事儿 对于他,文物亦亲亦友
本报记者 刘伟栋
37年来,他坚守业界良心,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传承古建营造技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倾注了所有心血。他参与的中南海西花厅修缮工程荣获省政府施工管理奖,他主持的曲阜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受到国内外文物保护界、古建修缮界的关注,他带领的队伍荣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称号。他个人还获得中南海西花厅维修工程先进个人、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济宁工匠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主任、高级工程师孔祥民。
秉承父训 投身古建
“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到现在已经37年了。30多年来,这些古色古香、透露出传统文化气息的古建筑,成为了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我都要围着这些建筑走一走看一看,就像看望我的亲人,拜会我的朋友。”孔祥民说,“三孔”上千间房屋他都一清二楚,有时候出差,几天见不到,心里就失落落的。只要一回来,他便急冲冲跑到这里,看到这片房子,心里才会沉静下来,才会涌动起满满的幸福……
孔祥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从小跟着父亲在部队、军营里长大。1979年,孔祥民随父亲转业回到曲阜。1983年6月,他调到了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当时单位想让我去古建队,我大姐说干建筑劳累,建议我去看展室或去保卫科。父亲认真地告诉我,艺多不压身,不管你是在保卫科还是看展室,不管你是木工、瓦工还是油漆、彩画,都要有个手艺在身,这样才能一辈子不愁吃穿。”父亲当时的一番话直到现在仍让孔祥民记忆犹新,他毅然投入到了古建的队伍。
从零开始 拜师学技
“做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拜师。”孔祥民当时虽说是初中毕业,在古建队里算是学历高的,因为有些老师傅都是民间艺人,没有什么学历。孔祥民的师傅徐会臣学历更高,高中毕业,是当时古建队技术室主任。
孔祥民一开始做的工作,就是跟着徐老师在奎文阁维修项目上学测量。“要维修某个建筑,首先要把这个建筑测出来。”孔祥民说,那个时候,测量、绘图,自己一点儿基础也没有,什么都是陌生的。但徐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领着自己入了这个行业的门。想起他对自己的教诲,孔祥民直到现在仍心怀感激。
修复技能 渐入佳境
“从事古建维修,第一关就是要学会爬架子。”孔祥民说,那时候的架子是用南方的杉木扎的,因为不是施工架子,只用来测量、测绘,因此扎得很简单。人要想上去,只能顺着杆子往上爬。这对于有恐高的孔祥民来说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孔祥民学到了很多建筑知识,也懂得了什么叫“胆大心细”。没过多久,他爬架子就轻车熟路了,到后来,没架子也能轻松爬上去。
“几十年、上百年的灰尘都附在上边,测量一遍,往往弄得灰头土脸,衣服上全是灰。”孔祥民说,特别是夏天六七月份,灰尘里面鸟粪、病菌什么都有,粘在身上出了汗就过敏,皮肤痒得难以忍受。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穿衣服,尽量防护。但烈日炎炎,往往一忙下来,全身都湿透了。尽管脏、累、怕,但孔祥民没和任何人谈起。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感觉到,这工作还有点儿意思,有挑战感,有成就感。
“不仅是爬架子,这个行业还要学画图。”孔祥民说,在纸上看着建筑画,往里填尺寸。画图要用铅笔,所以先要学会削铅笔。铅笔削得漂亮好看,画图的时候才有感觉。爬架子是锻炼胆识心智,削铅笔是培养耐心细腻,一动一静、一实一虚,颇有儒家中庸之道,这实际上是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基本功。
忠于内心 保护文脉
近四十年的从业时间,让孔祥民赶上了山东省百年不遇的两次落架大修,一次是奎文阁,一次是颜庙复圣殿。在他看来,文物是有生命的,要遵循文物自身的规律修复。彩画也好,油漆地仗也罢,首先的作用是保护木结构本体。要修复,就必须按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原来的形制、原来的结构做。
孔祥民说,比如大成门,虽说是清代做的,但仿的是明代的形制,修复还是按着清代雍正七年、八年的彩画做。外檐久经风吹日晒,已失去保护主体建筑最基本的功能,那就需要按四保存原则重新做。内部有稍微残损的,通过回帖、补绘、清洗,再现雍正七年、八年的风貌,既保护了原有的木结构,又真实再现历史信息。
“很多文物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我们匠人一辈子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可能这种遗憾、损失,外行人看不出来,但它却会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难以平静、难以忘却,就如同文物被破坏一样无法复原。”孔祥民说,文化保护修复是一件忠诚于内心的事业,更是一种不忘初心、立足长远、着眼未来、保存文化根脉的大事。
新闻推荐
毕业有编有岗!曲师大今年招收委培师范生145人 本科计划招收8390人
参加面试的条件:2019年夏季高考成绩不低于山东省首次划定的本科普通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报名方式:考生需登录官方网站进行报名...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