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义工绘底色,传统文化聚新风 “善治”托起新农村
□本报记者孟一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孔宁
“这石榴口感确实不错,甜度高,籽还是软的,在市场上应该很容易把普通石榴比下去。”“听说这石榴是外来品种,怕冻还喜肥,试种得多注意这些细节……”今年刚开春,曲阜市书院街道宫家村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村民大会,村党支部书记宫建抱了一筐从河南带回来的软籽石榴让村民们品尝,听取大家关于规模化种植的意见。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全村人就像石榴籽一样,抱起团来琢磨自己村的发展大事。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比较多,村庄发展缓慢,治理的综合成本也比较高。面对这些问题,书院街道选择以激发村民活力为基础,充分融合德治、法治、自治等手段,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治理核心的“善治”新格局,实现了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一家石榴全村种
村民主人翁意识回归
“咱也不能让书记白担这风险,他带头试种,咱们也得出份力。”3月29日,宫家村乡村义工宫玉珠“吆喝”了几名村民一起到村北的石榴地里免费帮着种苗,他告诉记者,每当新上农业项目时,村里人都很谨慎,虽然人人都觉得软籽石榴是个好项目,但谁也不敢先迈出第一步。既然书记决定自己先吃“螃蟹”,给村民们树个榜样,那这片石榴地就成了全村人的增收希望。
村庄难管、民心难聚,很多时候是因为“村民”和“村庄”的原生关系被动割裂。过去,由于很多村“两委”班子薄弱涣散,既缺少协调村民关系的办法,又不具备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造成很多村民习惯性地把自己“关在家里”,对村里的大事小情不管不顾。久而久之,村民与村庄原始的密切关系变得愈发淡漠,遇到点小事,矛盾就容易激化,各项工作在村里难以推动,最终造成落后。
基层社会治理不能有局外人。为充分激发村民活力,找回遗失的情感,宫家村从最了解村子情况、最乐于奉献的党员和群众中选出了一批乡村义工,每名义工负责联系4—6户村民,常态化开展“进家门、访家情、送家暖、连家心”等活动,建立“一户一档”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帮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如今,有着54名义工的宫家村形成了6大片区、54个小组的“自治”架构。
村里的大事小情、上传下达,大喇叭再喊、动员会再开,也不如和身边的“带头人”拉上两句大实话、跟着当两次“冲锋队”,这是村民对乡村义工处理问题方式的普遍认同。从前村里更换清洁煤没人响应,在义工挨家挨户送煤作推广、讲优势,最终实现全部更换;再如两家闹别扭全村促劝和,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还有关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事人人参与,一家石榴全村种……在义工的“忙活”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把村里事当自家事办,主人翁意识得以回归。
村村都干“天大小事”
鼓起的荷包撑起村民的信任
眼下春耕春种正当时,对寻家村的村民来说,今年的“春忙”却大不一样,不一样在于耕作的地点从平地换到了河滩。3月29日下午,在村西的河滩地,村党支部书记邱树平正带着村民进行河滩改造,平整完坡岸后覆上一层塑料薄膜,并准备开始灌水和播下藕种。
“祖祖辈辈都靠‘一麦一棒’过活,没想到今天却一脚扎进了水里,希望咱村人的荷包也能因为这次‘下海’慢慢鼓起来。”村民邱树连一边猫腰干活,一边乐呵呵地憧憬着未来。他眼前70多个大小藕塘承载的,不只是他、更是全村几代人的致富梦想。
和很多村子一样,过去的寻家村一穷二白、没有村集体经济,这次利用分散在村里的闲置河滩地试水旱藕种植,是村子这些年来第一次的集体增收尝试。“人人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农村也是一样,村‘两委’没本事带着村民致富,想搞点啥事都没人愿意跟着你干。”邱树平直言,经过到周边地区的调研学习,村里把发展旱藕种植列为村里2019年的“天大小事”,立志要把村集体经济搞起来。
本着决不能让村“两委”一年到头无目“空转”的认识,从去年起,书院街道创新推出“天大小事”工程,每村都要针对集体增收、基建缺位等短板,提报一批自己有能力完成的工程,并作为考核村居和村“两委”的主要依据。
修条路不嫌大、种种花不嫌小,目的就是要村“两委”的脑子和手脚一起动起来。“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强村,就要先强带头人;治村,就要先树立带头人威信。”书院街道党工委书记齐祥灿说,当每个村班子都开始琢磨在任期内能给村子留下点什么,村集体经济就不可能常年挂“0”,村民们跟着村“两委”走的信念也就会更加坚定。
文明行为将获“善治”积分
给传统文化一个新出口
村民的“村魂”找回来了,村“两委”的威信树起来了……再开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之前也搞过传统文化讲堂之类的活动,村民们虽然听得进去,但‘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很明显,听的时候激动亢奋,听完课后言行举止却鲜有改变。”邱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吴令行直言,过去用传统文化“硬灌”不仅不现实,甚至会适得其反,常会引来村民背后用“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等词汇指指点点。
如今,曲阜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最佳时期,而决定其效果的关键,就在于方式的选择和载体的搭建。如何让老百姓乐于接受?成了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的核心课题。
2015年,北京地球村社工团队进入书院街道的多个村,尝试用传统文化影响乡村,其做法不是搬来经典和课堂,而是将其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不论是倡导生态理念,教给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利用现有的原材料制作有机肥皂;还是把身边的文明故事编进表演节目,挨个村地巡回演出;抑或是倡导“和为贵”理念,不仅利用调解室进行软化矛盾调解,还告诉村民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细小可操作的切口,不仅切实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更让传统文化变得易于接受。
“‘善’这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了30多次,它所指的不只是人的一种状态,更是为人处世的具体方式,关系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书院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孙春美表示,北京地球村社工团开启了他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路,下一步,街道将在“德治、法治、自治”融合治理的基础上,为村民建立“善治积分档案”,把垃圾分类、参加公益活动、上报他人文明行为等列为积分项,累积到一定积分后可以兑换奖励,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引导村民行“小善”、聚新风,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善治体系”。
新闻推荐
近日,曲阜市小雪街道九龙山下,一片片洁白如雪的樱花争相绽放,空气中隐隐飘来一阵阵甜丝丝的花香。每年万亩樱花怒放的时候,引...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