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济宁学院借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内涵建设

济宁日报 2018-12-20 10:25 大字

本报记者火青实习记者王小雅通讯员李树亮关磊

实现学校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济宁学院升本以来,学校努力优化学科布局,在保留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工科、理科、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通过服务社会,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也推动学校自身加快变革、提升内涵建设。学校积极对接山东省济宁市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专业群建设、优化学科平台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校自身新旧动能转换。

济宁学院在其制定的《济宁学院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先导,以科技创新要素和人才为支撑,以“新、特、优”为着力点;以学科平台为基础,开启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学科平台建设模式,完善学科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加快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以需求和服务为导向,升级优化学科平台布局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高层次科研立项、高水平学术论文、高层次成果获奖为重点,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坚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创新机制、项目推进、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全面改善学科建设条件,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原有学科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优化了学科平台布局,规划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艺术与产业中心、3D 打印技术中心、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工程中心、金融与法律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基础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中心八大平台。其中智能制造研究院、基础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中心、安全工程技术中心、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工程中心已顺利运行。这些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实力的整体提升,催生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2017年3月,学校成功申报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加强团队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

大学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最大支撑。

为加强化学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山东省无机化学实验室的作用,2016年学校努力引进“山东省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带头人沙靖全(佳木斯大学教授、博士),目前已在省教育厅的经费(600万元)资助下展开工作,化学学科已快速成长为学校特别突出为数不多的优势学科之一。该团队成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8篇,并且有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为加强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学校柔性引进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徐刚(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突贡专家、山东大学博导),同时柔性引进徐刚团队的高级工程师2人,为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壮大,增强了团队实力,提高了发展起点。

学校近几年不断提高引进博士的安家费等优惠待遇,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引进的政策导向。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优秀博士、通过调动来学校工作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人数逐年增多。

为完善学校助推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学校还推出“百名卓越人才”支持计划,2019至2021年三年内引进100名博士或同等水平及以上其他类型的专家、学者。为激励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2019至2021年引进的博士享受 “人才支持”政策,学校以项目资助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额度为5至50万元。支持经费的30%以项目津贴的方式分3年发放以资助项目的启动和开展,剩余部分按照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支付。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学校人才发展规划。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学校设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2016至2020年,每年投入100万元(总资金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学校积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鼓励教职工通过攻读定向培养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申请学位、做访问学者、挂职锻炼、短期课程进修、做博士后研究等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2018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凝聚和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引领和示范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化学与化工系为依托单位成立了科研型示范团队,以物理与信息工程系为依托单位成立了技术应用型示范团队。

2017年,学校基础化学教师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以教学工作为核心,团队所承担的本科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均为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有2人获得济宁市五四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人获得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7年,学校化学与化工系刘涛博士荣获“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刘涛博士根据自己的科研专长组建了化学与化工系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团队,近年来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2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济宁市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一等奖等。

研究生培养是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为申请硕士点积累经验,2011年,学校与曲阜师范大学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为较早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后,学校与山东体育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签订了研究生合作培养协议。目前学校有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对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学校被山东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2017至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为下一步学校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授予单位打下了基础。

人才工程的实施,对学校集聚人才、打造梯队、调整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激励优秀人才多出成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优秀人才追求卓越和脱颖而出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条件。

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加强专业群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的龙头和核心工作,专业升级改造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不断强化优势专业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带动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建有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2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3个,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落实专业群建设规划,推进交叉融合,依托省级特色专业、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项目专业(群)、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若干对地方产业支撑度高、就业前景好且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群),加强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化学工业(安全工程)类专业群、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专业群、新能源新材料类专业群、信息技术类专业群、金融类专业群、文化旅游类专业群、教师教育类专业群建设,5年内打造2至3个省级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集群。

机电专业群(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培育专业(群),光电材料专业群(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和机电专业群(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济宁学院高水平应用型立项重点建设专业(群),同时今后将在此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打造山东省的特色专业。

化学与化工系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培养“十强”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等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2016年11月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核心、涵盖所有五个本科专业的专业群获“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培育立项,省资助1000万元,学校配套1000万元,为“十三五”各项建设目标的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物工程医药及食品类专业群(简称生物工程类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2017年获批)。专业群涵盖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酿酒工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群依托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挑战杯”、“创青春” 点燃校园创新创业热情

2018年9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8〕39号),济宁学院共有三项课题获得立项,分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于得海同学主持的 “即热型电磁取暖装置”(指导教师:李光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李建波同学主持的“酒精测试仪启车控制器”(指导教师:朱伟伟)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级李伟同学主持的“升降式道路上空停车装置”(指导教师:陈立锋)。另外“内陆水域多功能检测平台的设计”等16项课题获济宁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校园传出的这些喜讯是对济宁学院师生“创新创业”佳绩的有力见证。

“挑战杯”、“创青春”是两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济宁学院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特点,多年来由校团委组织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从创业培训、强化大学生创业团队到聘请企业家、知名校友、专家作为大学生创业导师,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将全校“双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近年来,学校学生获得各类学科专业及科技文化竞赛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43项、二等奖71项、三等奖114项。

计算机科学系一直致力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广大师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5年,计算机科学系在第十四届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佳绩,季节老师指导的宋逸轩等同学的作品《智能导诊系统》荣获一等奖,陈晨等同学的作品《智能药盒》荣获二等奖。

2017年,季节博士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项目,研究成果“速行者自行车”通过专利转让的方式与东莞车小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正在研发新一代智能代步工具。该成果获得山东省中小微企业比赛互联网领域团队组第二名和“挑战杯”国赛预选资格。本次比赛获奖是该系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2018年,计算机科学系在第一届“中国软件杯”双创大赛中取得佳绩。计算机科学系季节老师指导的杨丰源等同学的作品《“宠乐优”智能宠物玩具》荣获二等奖,张政茂等同学的作品《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医疗商务智能决策系统》荣获三等奖。

“夯实学科基础,聚焦重点方向、彰显特色优势、增强创新能力”,这些“新动能”激发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和提升。

济宁学院科研型示范团队揭牌

新闻推荐

致敬好老师、最美幼师和幼儿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18教育品牌盛典明日举行

本报12月19日讯(记者尹明亮)即将过去的2018年,齐鲁大地上有许多和教育有关的故事在触动着我们。21日下午,齐鲁晚报·齐...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