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赚钱的机会,坚持追求艺术的理想 最美“荷之声”,为梦唱响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滔滔春江水,晚霞白鹭飞,竹篙一点浪花开,打鱼船儿归……”穿过清平桥,顺着老运河沿岸往西步行百米,悠扬的歌声从不远处传来。问附近小区居民,没人不知道,这是济宁荷之声合唱团正在排练。2013年,济宁学院声乐老师王峰组建了以中老年团体为核心的“荷之声”合唱团,从此唱响了他们逐梦的乐章。
“荷之声”创立人王峰
言传身教,生在运河边从小爱音乐
今年44岁的王峰,是地地道道的老济宁人。从小生长在运河边,加上父母对民歌的热爱,让王峰对音乐格外喜欢。王峰的父亲王修身,年轻时就是文艺青年,上山下乡时一直都是宣传队的领导,对于乐器也格外痴迷。“1980年我去上海出差,花80块钱买了个电子琴,和电脑键盘差不多大,那可是我俩月的工资啊。”王修身说,自己对二胡、电子琴和民乐的痴迷,或许就对王峰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我六七岁就参加了济宁市第一届少年合唱团,可以说从小就喜欢音乐。”王峰告诉记者,中学时期他走过一些“弯路”,但高中后半段还是回到了音乐的道路上。“当时女排5连冠,让大家对排球都很狂热,我也不例外。”那时,王峰练过一段时间排球,但由于天赋一般,再加上在音乐上颇有灵感,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音乐,并于一年后成功考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的王峰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
追逐梦想,损失几十万招收百余人
组建济宁本土的专业合唱团,是王峰一直以来的梦想。“说到这个,真是觉着很惭愧,省内像济南、青岛等地,都有‘自家’的合唱团,但济宁就没有。”这让王峰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合唱团组起来,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2013年,王峰进修研究生回来后,父母饭店的生意正如火如荼。上下3层,400平面积,1楼当活动场地,2楼和3楼住人,再好不过。但饭店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即便不经营出租,一年也有个十来万元的门面收入,腾出来组合唱团,这么大个事儿,还是得和父亲商量一番。“钱啥时候都能赚,艺术的追求无止境,我支持你!”父亲王修身的一句话让王峰备受鼓舞。
爷俩腾出门面房组合唱团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在各街巷传开了。短短时间里,数百位声乐爱好者报名,让王峰既感动又倍感责任重大。同年11月,100多人的团队开始了定期排练,“荷之声”合唱团开始了运作。
唱出名声,屡获大奖渐成“城市代言人”
2014年春,王峰接到消息,当年8月北京要办第12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而此时,合唱团刚刚组建,很多团员甚至音准音律都摸不清,四个多月的时间对王峰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四个多月后,当这支平均年龄57岁的中老年合唱团站在台上时,全场都沸腾了。尽管表演不够成熟完善,但国内外评委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荷之声”也拿到了组建后的第一个大奖——最佳表演奖。
随着团队各成员的进步,合唱团接到的赛事邀请和斩获的奖项也越来越多。在活动室,奖状、奖杯摆得满满当当,让人不由赞叹“荷之声”的实力。
“现在团里有70多个主力,最小的42岁,最大的68岁。大家能抽时间聚在一起探讨创作,真是不容易。”王峰说,合唱团创作改编了几十首歌曲,很多之前“零基础”的中老年人现在水平丝毫不弱于大学生。“未来希望能把合唱团继续做好,往更专业的道路上迈进。”谈及心愿,王峰笑了起来。
新闻推荐
丰富多彩的体验类活动,吸引记者们纷纷拍照。文/图本报记者汪泷张清直20日,位于圣城曲阜孔子研...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