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证明传统文化魅力 张凯:方寸印石也能雕出亿元产业
□记者孟一报道互联网技术为篆刻技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报记者孟一姜国乐
又是一年“双11”,时针指向了万众期待的11月11日零点。虽然对多数人而言,“争分夺秒”此刻多是被用在“下单”上,但在济宁市刚刚获批的第一个淘宝村——曲阜市鲁城街道林前社区的孔府印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孔府印阁”)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却是灯火通明,上百人的电商团队正绷紧了精神忙“接单”。
24个小时,3万单,销售额突破120万元。这样的业绩,在其它行业的电商企业中或许并不出众,但在印章行业,却是个了不起的成绩,这也是济宁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缩影。
林前社区家家都会书法、篆刻、绘画,然而,由于粗放经营和落后的产业意识,老手艺的文化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个个都是几十年磨出来的好把式,可刻成印章也就十几块钱一块,还有买一赠一,买二增三的。”提起过去廉价的篆刻手艺,篆刻师孔令佳显得很无奈。好在圣人之地不乏贤才,2008年,孔府印阁总经理张凯继承了父辈的意志,接手了传承3代的篆刻技艺,不同的是,他把在大学学到的管理知识,结合当前最热的“电商”作了一次传统与时代的融合。
小印章搬上网成就年产亿元的大产业,渠道的变革之力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而这一“创举”的背后,也与篆刻世家的文化执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父亲告诉我,印章甭管在哪儿卖,都得靠着一刀一刀的精雕细作,一道工序都不能省。”11月14日,张凯在车间里一边介绍工艺流程,一边重复着父亲的叮嘱。做成一件印章成品,要经过切割、抛光、上蜡、印底篆刻等数十道工序,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要经过十几步的打磨,如此复杂的工序,至今只有切割原石这一项是由机器完成,其它步骤全都依靠手工。
为迎合新时代需要,孔府印阁在做精传统印章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从刻有二维码的装饰用玉玺到兼具照明功能的印章台灯,再到可以把胎毛加入印石的印章吊坠……“创新”赋予了篆刻新的活力。
为使这门重新受到世人瞩目的老手艺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张凯没少在人才储备上花心思。一方面把社区超过百人的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以老带新培育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建起篆刻大师工作室,瞄准高端发力,并主动与齐鲁理工学院联合开设篆刻课程,推动传统技艺进校园,从年轻人抓起,营造“传统即是时尚”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氛围。
文化传承如果没有物质证据,不但不完整,而且很脆弱。虽然有着超前的产业意识,但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张凯在创业初期就树立了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思想,他说:“传统手艺的产业化并不能简单等同商品化,不能粗制滥造,而要像篆刻一样精雕细琢,只有延续好传统文化的香火,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保护好传统手艺。”
新闻推荐
济宁市公安局济宁市民政局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济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