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脚下的淘宝村 建电商基地,回馈家乡父老
随着生意量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也逐步扩大。2012年底,张凯觉得是时候回馈林前村的邻里百姓了,随后,他找到村支书孔祥龙:“现在市场越来越大,我想带着村民致富,让大家一块赚钱。”孔祥龙喜出望外,当即拍板:“村里有片垃圾场,臭气熏天,村民投诉了好多次。接下来咱把垃圾场清了,改建电商基地!”
电商基地挂牌成立的消息,如一阵春风,迅速在林前村和周边村镇传开了。村里人直竖大拇指,当年的“网瘾少年”长大成人了,开始带领村里人奔向致富快车道了。一时间,来电商基地学习上网开店、拍照技术的村民比肩接踵。
林前村的田鲁宁和张凯同岁,俩人是发小。2012年前,田鲁宁一直在经营旅游生意,每年入账十多万。村里电商平台建成后,田鲁宁心里受到触动,毅然决然放弃旅游业,来电商基地学习。2013年4月1日,田鲁宁的淘宝店正式营业。第一天,就接了7单生意。第二天,30单;一周后,每天300多单。事实证明,田鲁宁的转型非常成功。随着淘宝店生意越做越大,田鲁宁也成了小老板,雇了几名客服,搞起了规模经营。在去年双十二购物节上,田鲁宁的店在母婴用品类店铺成交额统计中进入全国前10名。
大伙儿聚在一起聊天时,田鲁宁总夸张凯高瞻远瞩。“当时村里都说他是网瘾少年的时候,他就盘算着在网络上赚钱了。”田鲁宁说。
如今的林前村,早已不是过去的“脏乱差”村了。在张凯的带动下,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网店,在电商基地的培训中,大家日常文明用语也越来越丰富。平日里交流,连村里上年纪的大爷大娘都用上“您”和“谢谢”了。现在村里人说起张凯,都竖起了大拇指。
小时候为了上网没少挨打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曲阜“三孔”之一的孔林景区南门有个东平桥,再往南有个林荫道,往前走个百十米,干净整洁的街巷和古色古香的城市特色房屋次第呈现在眼前,林前村就到了。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十几年前,这个美丽的地方曾是个“脏乱差”村——不仅外人不愿意来,本村的年轻人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林前村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可林前村人想不到的是,伴着彼时“网瘾少年”张凯的成长,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曲阜鲁城街道林前村是远近闻名的篆刻基地,村里经营篆刻生意的有上百家。1987年出生的张凯就是“孔府印阁”第四代传人。小时候的张凯和村里其他后生无甚区别,老实憨直,老早就跟着家里学习篆刻和书法。而真正给邻里乡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凯的“网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批网民涌现,还在上小学的张凯就是其中活跃的一分子。那时别说在农村,即便是城市人家的孩子,天天看电脑也被当作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为此,张凯挨了不少打。
“成天不好好学习,看电脑有啥用,能给你吐出钱来?”家人和邻居见了面都问。“再看见你玩电脑就揍你。”这是张凯小时候听到父亲说过最多的话。尽管如此,张凯一直没停止对电脑和网络的兴趣和摸索。
1999年,张凯在二大娘家玩电脑时,偷偷把二大娘家里电话线拔下来接在电脑上,过了俩小时的“网瘾”。可惜纸包不住火,这边玩得高兴,那边二大娘的话费蹭蹭涨,月底一算,话费超了60多块钱。家里得知了消息,张凯自然免不了一顿打。初中毕业后,家里看张凯着实喜欢玩电脑,干脆给他在职高报了名,让他学习计算机。从此,张凯“名正言顺”地和网络打起了交道。
无心之谈成就“第一淘宝村”
“我听说隔壁村里有个做外贸的,在网上卖了几单子,直接发往国外,你懂网络,能不能咱也发展发展这个?”2007年底的一天,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张凯。当天晚上,张凯便完成了网站的初步建设,拍下了几张图片上传后,网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林前村第一家网店,也是如今济宁唯一“中国淘宝村”的开篇。
2008年3月份,张凯开了林前村乃至整个曲阜市的第一家淘宝店。开店初期,张凯面临的问题可不少,为此,他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做,总结出不少经验。买背景布、傻瓜相机等器材,学习拍照技术,张凯的淘宝店愈加专业。
2009年初,张凯又购进3台电脑,招来3个技术员,和自己一起经营网店。过了俩月,4个人也忙不过来了,张凯又招了3个客服……到了2009年底,团队已经有40多人的规模了。2010年中旬,张凯注册了公司,网店的生意从“小打小闹”走上了正轨。
“网瘾少年”成了致富“领头雁”
新闻推荐
□记者张杰从大学学生阶段到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90后的王敏始终放不下自主创业的“不安分”想法。从服装店打工,到自己当...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