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

东昌时讯 2018-11-12 07:36 大字

传承千年的东昌葫芦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葫芦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民俗、神话传说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已成为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

据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明清时,东昌府区商贾云集,繁盛一时。逐渐成熟的雕刻葫芦工艺,顺着运河漂到了运河沿岸的农家。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昌葫芦已经开始远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东昌府区立足实际,发挥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葫芦产业。一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葫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葫芦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了2处葫芦博物馆。特别是连续举办了十二届葫芦文化节,使东昌府区成为“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地。二是重视葫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积极改善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的传习环境,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传承人开办传习所、开设培训班,收徒授艺。以大中小学为主,建设传习基地,其中,水城小学“非遗传习基地”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三是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东昌葫芦远销海内外,众多东昌葫芦精品被传入日本、美国、韩国、法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中国非遗展、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澳门艺术节、韩国首尔地球村庆典、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国内外知名会展中,东昌葫芦担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

目前,全区葫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00多亩,占全国份额的70%;葫芦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加工量占全国的75%,产品远销海内外,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葫芦文化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年综合效益近10亿元。(张珊郭龙君裴崇旭)

葫芦传承

李玉成

原汁原味品东昌葫芦

谈起东昌葫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雕刻葫芦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成老先生感悟很深。11月9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现场,笔者采访到了这位先生,在同他的交流中,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美好的“葫芦世界”。

“今年又来参加了葫芦艺术节,带来参展的葫芦样式也挺多,内容上更丰富了。”李玉成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身边的展台。笔者发现,在一个小小的展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雕刻葫芦,形态各异的葫芦制品都制作精美、让人称赞。高高大大的葫芦身上内容各不相同,上方刻着“心静如水”、“吉祥如意”等字样,下方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有蜻蜓点水、有三国人物、有戏曲典故等等。同时,一些椭圆形的小葫芦经过精心制作也精美异常、让人称赞。

别小看了这么精美轻盈的葫芦,每一个成品的诞生都是李玉成老人智慧的结晶和艰辛的劳动。“先要挑选质量好的葫芦,再根据不同形态的葫芦寻找创作的内容,然后刻制,会用到片花、雕、刻、烙等很多种技法,像大一点的葫芦做好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是再精细的葫芦,花的时间要更久”李玉成老人耐心的介绍起葫芦雕刻的过程。坚守三十余年葫芦雕刻传承的李玉成,已把雕、刻、烙、镂等技艺,精熟于胸。他创作的葫芦作品立意新颖别致,线条流畅自然,造型质朴生动,既有传统绘画线描的优美与细腻,又有中国水墨画的典雅与清丽,古而不拙,细而不泥,深受群众的喜爱。早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葫芦器与鸣虫》中,就收录了他的6件作品。同时,李玉成老人还多次参加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在“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文化演艺活动、“世界教科文组织总部葫芦雕刻技艺展示”中展示东昌葫芦雕刻。正是李玉成先生对东昌葫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慕名前来拜师的就有很多人。

在李玉成老人的眼中,充满着对葫芦的特殊情怀。谈起东昌葫芦的传承,李玉成说道,“葫芦雕刻就是一种传承,把古老的技法代代相传,保持葫芦雕刻的原汁原味,就是最大的心愿”。从青年时期的喜爱到步入老年的坚守,他通过对戏曲人物、古典名著、人物故事、民间传说及山水、花鸟等作品题材进行葫芦创作,他把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入葫芦,又将葫芦还回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中。(裴崇旭张珊郭龙君)

王树峰

小葫芦,传承着大千世界

一幅小老鼠啃经书的图画,一句诙谐的解释……满腹经纶,让这个拳头大小的圆形葫芦变的生动活泼。11月10日,第十二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上,笔者在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树峰的摊位上发现了这个葫芦。王树峰告诉笔者,葫芦雕刻本身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小的葫芦传承着大千世界。

来自闫寺街道的王树峰,如今已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喜爱画画的他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结识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葫芦李”——闫寺办事处李什村的李玉成,并拜其为师。至今,已经30多岁的王树峰从事葫芦雕刻已有10多年,他把雕、刻、烙、扎、片等各种手法融会贯通,技艺独到。同时,借鉴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种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

“这是我第十二次参加葫芦文化艺术节,所带的片花葫芦已经卖的所剩无几。”王树峰告诉笔者。“片花葫芦是东昌葫芦的特色,原型是蝈蝈罐,是将葫芦煮成深红色,然后用刀片出花鸟鱼虫等图案,加之其成本不高,又具有观赏性,是我们幼时的好玩具。但是如今片花手艺濒临失传,所以卖的人少之又少,不少游客看到都会勾起回忆,驻足购买。”

谈及葫芦的传承,王树峰感慨道:“前几年机器雕刻对葫芦手工雕刻冲击很大,为了保护手艺人的传承,政府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同时,聊城大学也开办了山东省葫芦雕刻技艺培训班,邀请葫芦手艺人前去讲课,传授雕刻技艺。现如今,机器雕刻虽然省时省力,但是相比手工传承有所不及,很多机器雕刻厂家也开始学习手工雕刻,而葫芦的应用也从以前的罐、瓢、赏慢慢增加到鼓、茶、酒等文创产品,大大增加了葫芦的实用性。小小的葫芦,传承着大千世界,也承载着我们手艺人的广阔天地”。(郭龙君张珊裴崇旭)

东昌葫芦的发展牵动万众之心

东昌府区浑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了葫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区涌现了多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人,他们用一生的光阴信守葫芦文化。但仅仅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传承人的言传身教还是远远不够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具体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是今后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葫芦节如火如荼的进行,浓厚的节日氛围让游客更切身体会到文化产业带来的振兴。与此同时,众多国内外葫芦文化研究学者和专家,已将目光定在未来新时代葫芦产业的发展上。在海外,先后有日本爱瓢会、美国葫芦协会以及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人士来东昌府区进行文化交流、洽谈葫芦业务。

11月9日下午,《葫芦文化丛书·东昌府卷》发行仪式结束后,众多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新时代葫芦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孟昭连,《葫芦文化丛书》总主编、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庆学、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冰等学者纷纷就新时代东昌府区葫芦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他们认为,不仅要把葫芦文化做成一种产业,更应该打造成全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从葫芦种子到葫芦成品,都要发现文化、推广文化、打造品牌。要不断提高精品葫芦产品,加大创新,增强原创意识,同时不断开发葫芦艺术创作者,力争把东昌府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

东昌葫芦如何实现文化产业振兴,不仅受到国内外葫芦专家及爱好者的关注,同时,东昌府区新一代葫芦文化传承者也心有所盼。

“今年是十二届葫芦文化节,一届比一届规模大,品种也多。你看不光咱在研究这个事,全国各地的葫芦爱好者都在研究葫芦的衍生品。特别是越来越接近百姓生活了,与酒、茶等结合的非常好,让咱这个以‘福禄’为载体的东西进入千家万户,走进家庭,让非遗走进家庭”对葫芦文化痴迷的市级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义珺轩博物馆馆长贾飞深有体会的说道。

相信,“福禄”的东昌葫芦将承载万众期盼,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裴崇旭张珊郭龙君)

摄影:郭龙君张珊裴崇旭

新闻推荐

捷报频传的秘诀

■本报记者杨兆锋本报通讯员田金辉薛云连日来,我市工业领域捷报频传:荣信集团荣获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工...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