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史] 说“文庙” 文/舒翼

延安日报 2018-09-02 10:37 大字

9月,寂静了一个盛夏的校园,再一次热闹起来。跟校园同时热闹起来的,还有各地的文庙。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文庙,虔诚地拜谒孔子,祈求学业顺利。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所以在历代又被称作孔庙、夫子庙、先师庙、文宣王庙等。古时候,文庙往往和当地的官办学校合建一处,即所谓的“庙学合一”,其规制或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或左学右庙,将学生们学习的场所与祭祀孔子的地方融为一体。于是,这一类文庙又被称为学庙。

文庙中,绝大多数是学庙。此外,便是国庙和家庙了。国庙的规格最高,是帝王祭祀孔子的场所,如今只存两座,为北京孔庙和曲阜孔庙。家庙也有两座,一是曲阜孔庙,一是衢州孔庙。

先说国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的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这里,最让人震撼的是院内矗立着的一百九十八块进士题名碑,上面镌刻着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包括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汤显祖、徐光启、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等著名人物。雄伟的建筑、壮观的碑林、参天的古木,使得这座“国字号”孔庙,一派静谧、庄严、肃穆的气氛。

再说文庙中的家庙。建在孔子故乡的曲阜孔庙,是历史上第一所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堂。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后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里最早是孔氏家庙,后来演变成国庙。另一处孔氏家庙在浙江衢州。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孔子后人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迁往衢州,1253年在衢州建立孔氏家庙,这一支即为“南孔”。

继续说回到学庙。到了近现代以后,尽管“庙学合一”的形制结束,但是,文庙仍然与“学校”二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去年,我到访位于福建的安溪文庙时,就了解到一段安溪文庙与著名的集美学校之间的往事。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内迁到厦门附近的小城安溪,学校地址就设在城南的安溪文庙。这处文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当时正在集美学校读书,也随学校迁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难忘的时光。在黄先生的新作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里,就写到了这一段求学经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上的某所中学或小学,校址即设在当地文庙,有的甚至到今天都不曾变过。

文庙在今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在历史上,由于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文庙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唐太宗时期,就诏令天下遍建文庙。到了明清时代,更是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地都有文庙。即便是小城安溪,也有这么一座“巍巍乎哉的堂皇大文庙”(黄永玉语),文庙的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清朝末年,中国大江南北有近一千六百座文庙,现在留存下来的,约有三百多座。

一地之文庙,往往又与它所栖身之地相互造就,相映生辉。

譬如大名鼎鼎的南京夫子庙。如前所言,夫子庙即文庙。江浙一带,素来经济繁荣、文教发达、人杰地灵,怎能少得了一座与之相匹的壮观的文庙?于是,在桨声灯影、人潮涌动的秦淮河畔,南京夫子庙应运而生。而在历史的岁月里,这座位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庙,与相邻的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一起,也为六朝古都金陵增添了巨大的盛名与声望。

趁着初秋的一个好天气,我走进北京孔庙。望着那雄伟的建筑、壮观的碑林,我不由得思绪万千。其实,文庙从未远离过我们的精神世界。遍布大江南北的一座座文庙,所昭示的崇文、重教、尊师、家国等传统理念,千百年来,早已注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品格中。这种文化基因与文化品格,在过往的岁月里,奠定了“我们是谁”,在未来的日子里,仍将影响着“我们到哪里去”。

新闻推荐

曲阜师范大学客人来日照市考察

本报讯(记者王霞)8月31日,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洪海带队来日照市考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杰陪同相关活动。...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