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蛐蛐鸣响大民生 “放管服”改革看姚村
□记者孟一报道8月17日深夜,在姚村镇的千米灯光市场,刚抓虫回来的群众满怀期待地等着收购商给出一个满意的价格。□本报记者姜国乐孟一
本报通讯员李立新
秋风起,蛐蛐鸣。每年立秋过后,作为蛐蛐主产地的曲阜市姚村镇都会引来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千米灯光市场每晚人头攒动、热闹非常。而让沪、津、苏等地收购商乐聚于此的,除了蛐蛐本身的高品质外,更源于姚村镇政府在硬件保障、安保、食品卫生监管等方面的贴心服务,稳定的市场秩序也为农民增收铺平了道路。
一直以来,政府“放管服”的触角多被局限在政务服务大厅的小空间里,虽然行之有效却难以触及群众和企业的更多现实诉求,围着文书做服务,永远和百姓的心隔着一层。而姚村镇瞅准了小蛐蛐给群众带来的增收机遇,在政府零税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把蟋蟀交易市场建起来,连续6年举办蟋蟀文化节,正成为了放管服深入生活的现实案例,也为政府职能转变拓宽了思路。
不为税收为增收
“老师儿、老师儿!快看看我刚抓的小家伙,牙大皮黑腿有劲,小刷子一挠动作别提多溜了!”8月18日凌晨1点20分,东辛村村民李红兵刚回到位于镇驻地的马路市场就匆匆停下摩托车,飞也似得跳了下来,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南来北往的收购商。最终,这只小蛐蛐以800元的价格成交,李红兵咧开嘴笑得像个孩子。
“俺家算是挣钱少的,就我一个人抓,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一两万元,多的户家能赚四五万元。”小蛐蛐顺利出手,李红兵抹了把脸上的汗,解开绑在头上的探照灯,坐在路边猛灌了两口水。他说,虽然很多乡亲把捉蛐蛐视为一种夏末秋初的特殊仪式,并不是一味钻进钱眼里,但对家庭增收而言,小蛐蛐确实出了大力。
在姚村镇,约有20个村处在蛐蛐的主产区,每年立秋,都有约2万人加入抓蛐蛐大军,根据去年银行提供的转款现金流显示,交易额超过了2亿元。如此大的一笔收入,并没有带给镇里一分钱税收,而是悉数直接流进群众的荷包。
庞大的市场背后是巨大的潜在隐患,政府不能眼瞅着帮助老百姓增收的好门路伸向歧途。6年前,和国内其他蟋蟀产区一样,有着30多年抓虫史的姚村镇来到了交易市场变革的十字路口。“巨大的利益诱惑已经开始出现欺行霸市等混乱状况,如果不是政府从为百姓服务的角度着眼、及时站出来掌控局面,这个供老百姓增收的平台就全完了。”姚村镇蛐蛐协会会长柳军直言,在那个决定蛐蛐市场走向的关键时期,姚村镇一方面免费提供用电、安保等服务,另一方面主动参与规则制定,维护了市场秩序,手把手地帮群众把蛐蛐交易送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放管服\’如果只被锁在行政大厅的小屋子里,就很难真正地走入民心。只有瞅准了老百姓的需求点,靠上去做工作,才是真正的应有之义。”提起为小蛐蛐搞好服务的事,姚村镇党委书记孟双建直言,百姓增收是民生大事,认准路子做好服务准没错。
不为热闹为繁荣
喜欢蟋蟀的人都知道,交易的最佳时间是在夜里刚抓到蟋蟀后,如果在家里放置一晚或更久,小虫子很有可能碰伤,自己造成身价大跌。然而,由于蟋蟀交易多直接使用现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乡间交易存在诸多隐患,所以,蟋蟀市场多被迫延后至白天开市。唯独在姚村,灯火通明的千米灯光市场凭借其完善的安保和井然的秩序,成就了业界的“传奇”。
“开市期间,派出所的巡逻车一直在来回警戒,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分班执勤,让我们很放心。”来自上海的收购商王先生告诉记者,除了灯光、桌椅等统一配备,姚村还在文化节前对所有的餐馆进行了卫生检查,维护了整个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
如果说,规范的管理为交易营造了优良的秩序,那么,科学的管理则推动了产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由姚村镇主办的首届蟋蟀文化节正式对外亮相,看上去是在依托规范化的市场约束交易行为,却是在从蟋蟀文化的角度把市场向纵深拓展、繁荣区域经济。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体现,不只可以用来斗,还可以听声赏虫,成为文人墨客的宠爱。”姚村镇副镇长赵洪涛介绍,下一步,他们计划建设蟋蟀博物馆,陈列不同品种的蟋蟀标本,展示丰富的蟋蟀文化。如今,姚村镇不仅开始设计、生产具有浓郁文化味的蟋蟀罐、食盆、捕捉笼等蟋蟀用具,更在挖掘本地的蟋蟀文化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古时候这一既充满市井气又饱含文化味的小虫文化。
不为眼前为长远
“不许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必须遵守市场规范。”“不许随意乱抓‘三尾\’,保证种群繁衍”记者在姚村镇蟋蟀协会章程中看到,协会对哄抬价格、强买强卖等扰乱行业发展的行为有着明确的标注,并形成了具体的处罚措施。作为一种行业自律,与政府引导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汇聚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坚定护航者。
本着该管管、该放放的基本原则,姚村镇在蟋蟀产业的发展上,尽可能地只管配套服务,不干预市场运作。在首届蟋蟀文化节上,由80多名成员组成的姚村镇蟋蟀协会宣告成立,协会成员按居住地负责所在区域的市场秩序维持,并随着协会的持续运作,延伸出发展路径的自我抉择。
“当政府把产业发展的决定权交给协会,我们就开始想着法子自己维护秩序和寻求更优化的发展路径。”蟋蟀协会副会长周传喜表示,行业自律是协会运作的基本,如今,协会成员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让小蛐蛐叫得更响、更长久。
“小小百日虫,其实是生态环境的活检测仪。土壤化肥农药超标、水源污染都会影响蟋蟀的成长。”周传喜说,正是因为受益于蟋蟀,协会正设计蟋蟀保护区建设方案,想要在蟋蟀的主要产区大规模的推行绿色无公害种植、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借以保护蟋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今,更有协会成员早早地在自家田地里改用生态有机肥,绿色种植理念无需推广就深入人心。
大胆的放权,充分激发出了协会的内生动力。为回馈政府对行业的支持,协会成员开始主动搜集蟋蟀收购商的信息,计划在明年的文化节上,和政府一道推出一批与蟋蟀有关的文化生态项目,吸引企业进驻姚村。正所谓小蛐蛐鸣响大民生,大民生反补大经济,在正确的放管服理念引导下,一块依靠蟋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正在开疆拓土。
新闻推荐
国有景区“降价令”发布距今已一个半月,近日,多地开始落实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在“十一”黄...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