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真诚,礼就成了利

齐鲁晚报 2018-07-05 02:04 大字

□本报记者张九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对普通家庭来说,婚丧嫁娶便是天大的事了。“万里挑一”“三家一起发”“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生活中,单单婚嫁彩礼中的讲究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农村地区,婚丧嫁娶中的习俗越来越复杂,搞得大家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3月份,本报启动了“大地上的论语——重走孔子之路”的活动,几个月间记者行程上万公里,寻访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多处旧地。其间,曲阜当地的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洙泗书院,我结识了文物部门派驻值守于此的陈茂东,他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了当地移风易俗的一些情况。

曲阜的村、社区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免费帮助群众全程操办红白事,并将移风易俗写进了《村规民约》,给喜事丧事划定了“硬杠杠”。简单来说,移风易俗的手段就是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各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给礼金金额、宴席桌数、场面规模划定上限,任何人不许突破,一场仪式下来能省上万元。

陈茂东介绍,过去喜事丧事大操大办,无非是出于攀比心理。很多人为了“面子”,不得不办,有的欠下不少外债,甚至陷入贫困境地。百姓苦礼久矣,因此,移风易俗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听到这里,我颇感触动。婚丧嫁娶的背后,核心是个“礼”字。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对民众的约束力并不比法律松多少。两千多年来,鲁地以重礼闻名于世,孔子故里曲阜更是一个处处“讲礼”“拼礼”的地方,能做出如此大的突破着实不易。

孔子重礼,尤其欣赏他眼里最为完备的周礼。周礼涉及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方方面面,极其繁琐,别说懂得其中的流程规定了,就算由别人引导着照做一遍都需要极强的耐心。早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儒家的繁文缛节便成为诸侯国拒绝孔子游说的主要原因。正如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不过,依我看,礼的难点还不在于此。孔子主张的礼其实包括两方面,即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形式很重要,精神也不可忽视。外在的礼节是拿钱可以买来的,而发自内心的尊重却很难装出来。

当初,子贡准备把鲁国每月初一那天祭祀祖先神庙的活羊牵下去不用时,孔子面色凝重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在这里,子贡就注重祭祀活动的外在形式,而孔子则看重祭祀仪礼中所蕴含的虔诚和尊敬,并把这作为自己的自觉之事。

在重走孔子之路的过程中,我明显能感受到,孔子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夫子,反而是个头脑很灵活的人,他讲原则更讲方法。正因为如此,孔子的脑中已经有了移风易俗的思考。《论语》中有这么句话:“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奢侈,不如悲戚。可见,孔子虽然注重“礼”,但是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甚至认为过度奢华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礼的精神。这种观点与今天移风易俗所提倡的“厚养薄葬”是多么相似。

孔子为何推崇礼呢?《论语》中,孔子告诉自己的爱徒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说到底,孔子认为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是将仁义具象化的产物,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孔子所追求的礼是用一颗真诚、敬畏的心去对待婚丧嫁娶等大事,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礼的背后是仁,是敬、忠、信、义,所以孔子呼吁每个人用礼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人和人要交往,总得有些人际关系的“显规则”“潜规则”,达成一定默契后,社会才能真正和谐有序。

何谓爱,何谓孝?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真诚的礼,礼就成了利,就成了生意。”这或许对现代人是有益的启示。

新闻推荐

历经沧海桑田,日照风华正茂 ——日照改革开放40 年巡礼·基础设施篇

本报记者王金夏宗伟40年栉风沐雨,日照从一个城市建成区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县城,逐渐成长为城市建成区107.2平方公...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