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去游学

济南时报 2018-06-27 14:45 大字

清代蓝瑛《行旅图》

□本报记者 钱欢青

眼下,游学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的风潮。暑假即将到来,很多人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游学之旅。有人说游学又叫“修学旅游”,起源于英国,其实在中国古代,游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从孔子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古人游学,可谓色彩斑斓。

跟孔子游学,收获一定很大

“游学”一词首先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其中有“游学博闻”的说法。把“游学”与“博闻”放在一起,说明知识广博的学者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也是有着游历丰富的人。

其实照字面意思,游学的意思很简单——通过“游”的手段,达到“学”的目的。游学是书本学习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游学的风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盛。孔子率领学生,首开用游学来进行教学的风气,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以及各诸侯争霸盛行“纳贤养士”。这些现象也促进了游学的兴起。

游学形式十分多样,主要包括游于自然、游于艺、游于圣贤等等。现在人们说起游学,往往更注重自然和艺术的熏陶,比如到名山大川和一些著名的博物馆游学,这些当然重要,但在春秋战国,跟着有学问的人游学,似乎才更为重要。彼时士子的“从游”,就是为了拜师求学,与老师朝夕相处。朝夕相处才能耳濡目染,这样就不仅能学到老师的高尚品格,还能受到老师的治学精神和态度、治学方法的影响。同时,老师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能体会到得英才而教的快乐。因此“从游”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流传和个性的熏陶。孔子、孟子的“从游”者曾出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现象,可见当时“从游”的盛况。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众多弟子追随其左右,一方面受孔子影响,增进学问见解并提高人格修养,另一方面也追随孔子考察各诸侯为政特色和得失。至于向老师学习的方法,颜渊感慨尤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而学生对老师的影响也是十分显然的。如孔子曾预言:“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正是有其弟子言偃,孔子的学术思想才得以传播到南方。孔子去世后,儒家能够成为显学与孔门弟子传播其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司马迁的游学“成果”很丰硕

先秦到汉代,“负笈追师”的游学可谓连绵不断。当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汇集大量前来游学的学者。

游学总要有成果,如今很多游学团体都会让参加者出一个游学成果报告,而说起来,汉代游学最有成果的,当属司马迁。夸张一点说,他那本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史记》,就是游学游出来的。

司马迁的游学生涯大约有二十年。在漫长的游学过程中,司马迁像一个勤奋的“记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他“网罗天下放佚旧闻”,从民间获得众多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比如他游历三皇五帝当年活动的地区,采集流传于百姓的传说,比对古籍加以筛选研究,从而写出《五帝本纪》。比如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以至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再比如他去韩信的家乡搜集逸闻,得到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并亲自去问别人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情况,深入了解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的两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流氓杀了。但是如果把流氓杀了,后来就不能够建功立业了。这些游学过程中的勤奋“采访”,让司马迁在后来写作《史记》时有了无比生动细腻的细节描绘。

此外,对历史遗迹的直观感受,也加深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思考。比如司马迁到孔子家乡曲阜时,“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这种经历都为其传记的写作注入深厚的感情。

自然有性情,山水藏学问

除了寻师访友、“采访”风俗民情,游学途中所经历的自然山水,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如苏辙所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辙认为,司马迁的瑰丽文风,正是因为有了名山大川的激荡。

古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游历途中所见所感对诗文的滋养,他们认为,自然对思想、性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文字。《世说新语·赞誉》记载孙绰言云:“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意思是说,这个人一点都看不出山水对他的影响,他还能写文章?可见古人认为脱离游历而写的文章是死板陈腐的。文章如此,书画亦是如此,如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师之,黄庭坚观察自然,作草书之时总能“似得江山之助”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山水不仅能提高游学者的艺术修养,还能成就切实的学问,比如徐霞客专注于地理“探奇”,以征服险峻山岭为乐事,终成《徐霞客游记》,在晚明兴起地理学的风潮。顾炎武在游学过程中,遍行各省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完成一部专论山川要扼边防战争之事的大部头著作《肇域志》,其游学成果直接带动了清代实学的兴起。

有意思的是,除了实际意义上的“行万里路”,古人足不出户也能“游学”,这就是神游、卧游、内游。宋代以后,许多文人认为这种精神游历比亲自远涉山水更能修身养性,元代郝经的《内游》篇就仔细辨明了内外游之别,认为外游只能使辞章美丽,真正能促使人超凡得道的应该是内游:“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岂区区于足迹之余,观览之末者所能也?”

对于现代人而言,“内游”也许比较玄妙,在以考试为中心,只重“读万卷书”,不重“行万里路”的现代社会,迈出家门,真正像古人一样去游学,或许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当然,游学也不能太盲目,不能被各种商业利益所挟裹,游学应该以寻访名师、增长知识、提升修养和境界为目的,应该具有超功利色彩,应该通过耳濡目染及参与实践来学习提高。在这个意义上,古人的游学,值得学习。

新闻推荐

曲阜市“我爱记单词”活动引领改革新风向

近日,曲阜市小学生第二届“我爱记单词”拼词大赛决赛在该市田家炳小学拉开帷幕。经过近3个小时的角逐,陶东小学的陈梓晴同...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